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徐州:“种”出森林城市 激活林下经济 城市得“叶子”百姓挣“票子”
2021-03-15 10:25: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近日,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在头条位置发布文章《践行“两山”理论 坚持标本兼治 打造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多元发展模式》,剖析徐州在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多元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就。文章指出徐州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巨大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绿色转型之路,并表示,徐州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多元发展模式,对全国同类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2020年,徐州紧紧围绕“三年造林50万亩,覆盖率全省第一”的奋斗目标,以林业生态修复、大规模成片造林、绿美村庄建设、“三化”树种推广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推进绿化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经江苏省林业局认定,徐州完成成片造林面积20.4万亩,为省下达任务的3.4倍;新建省绿美村庄80个,超出省下达任务35个;更新完善农田林网面积53.6万亩,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78%;完成四旁植树854万棵,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70%,全面并超额完成了各项造林任务。记者从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2020年徐州森林覆盖率为27.15%,森林覆盖面积达3419.26百公顷,森林覆盖率连续15年保持全省第一,成为江苏省最绿的城市。

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江苏徐州因为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矿山开采,累计形成采煤塌陷地42.33万亩和采石宕口400余处,由此导致了耕地损毁、基础设施损坏、山体破损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破解?徐州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年-2021年),其中山体林相改造、山体斑秃补植等六项林业重点工程总投资5.1亿元。同时聘请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设计院,编制了《全市国土绿化提升总体规划》,提出从2020年到2022年,实施水系林网建设、荒山绿化修复等七项国土绿化工程,以及森林修复、平原低效林改造、山林景观提升三项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为全面提升南通森林总量和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徐州在国内地级市中第一个颁布实施采煤沉陷区复垦条例、第一个因采煤沉陷区治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第一个制订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和具体行动计划,完成两项生态修复标准,将生态修复的“徐州经验”向国内外发布,树立了可供全国同类城市复制、学习的范例。

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治理修复,对报废的工业建构筑物进行改造利用或拆除重建,开发出新的地产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存量土地资源的盘活。通过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进入城市发展良性循环,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产业集聚效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通过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徐州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废弃地化身为嵌入城市的“绿肺”,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升到43.81%,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共同形成“十分钟绿地圈”,先后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成功摘得“联合国人居奖”殊荣。

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推进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多元化发展,徐州全面恢复了森林城市的绿色本底。

林下经济带来致富新路径

树林多了,林业资源也就丰富了,如何利用林业资源带动林下经济增收?徐州各地大力发展种“茸”、种“药”、种“绿”等林下经济,探索出了一条利用林业资源致富新路径。

在邳州市邹庄镇石东村的一处银杏林下的松茸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收获松茸。据了解,石东村目前有银杏林1300多亩,为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效益,村里采取村民出租土地、大户包地种植松茸的经营模式。这样村民不需要管理银杏林,还能坐等收益。目前全村松茸种植面积已超过了40多亩。

“松茸喜欢在阴凉的环境下成长,银杏林里恰巧满足这个要求。另外,在银杏林里种植松茸时,用的营养料还可以促进银杏树成长,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种植户高耿绍说。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如今石东村种植的松茸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远销上海、北京等城市。

正在采摘松茸的村民韩洪远高兴地说:“我和老伴把6亩土地租给了村里集体经营,还可以来这里务工,一年的收入多了两万元。”

据了解,邹庄镇留在家的青壮年偏少,土地闲置较多。为此,该镇近年来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和林业空间优势,种植松茸,在乡村振兴上走出了一条特色富民新路子。

走进沛县鹿楼镇千秋集社区东侧,70多亩沙土地中每隔三米就矗立着一棵榆树,种植的芍药、牡丹花期刚过……这是鹿楼镇探索林下种药立体经营模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沛县鹿楼镇发展的林下种植模式,不仅扩大了林业资源种植面积保障了生态平衡,也带动了周边老百姓脱贫致富,更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这片林地去年栽植的牡丹、芍药,今年就进入收获期,像这样林间种中药材、树下种蝉的套种模式每年每亩可为种植户带来收入10000元以上,村民们发展林下药材种植产业的积极性很高,全镇各村利用集体林地及村民承包地统一流转大户经营的方式,目前已有2.6万亩林业资源规模发展了林下种药新模式。”鹿楼镇党委宣传委员梁振说。

去年千秋集社区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后,政府把农民退出的宅基地复垦后规模流转,交给大户经营发展林下种药产业,不仅发展了林下套种药材,还打造了“农业+旅游”的休闲观光发展模式。

变“绿色资源”为“致富财源”

在睢宁县睢河街道官一社区的一块榉树林地头,田间一棵棵榉树苗整齐排列,中间是一排排铺着地膜的田埂,新栽的辣椒苗已开始返青。指着一排排的辣椒苗,社区党总支书记温玉萍说:“这些辣椒苗已经被预订了,按照现在的行情,预计每亩地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据了解,这片榉树育苗基地面积约120亩,原本种植了约4万余株榉树苗。今年3月份,村里按每行间隔减少一棵的比例,将部分榉树苗进行移植,空闲出来的土地栽植上朝天椒。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有效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增加了林地产出效益,还提高了集体经济收入。

去年以来,官一社区统一流转土地1200余亩,用于栽植榉树、垂柳、红叶石楠等景观苗木,在制订科学管护方案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林下作物种植。其中套种大蒜、辣椒等作物约500亩,年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万余元。

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绿化处处长李全胜告诉记者,“徐州造林绿化有两大亮点,一是让50万亩寸草不生的荒山实现森林全覆盖,在石头缝里种出了森林城市;二是发展经济林,既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又能防沙治沙,防治大气污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从提出至今已走进第16个年头。它如同一颗绿色的种子,播撒在人心之中,也深植于华夏大地。“十三五”以来,徐州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把美丽徐州建设作为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重要内涵,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谱写了“两山”理论的徐州篇章。

标签:森林城市;石头;生态修复
责编:梅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