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江苏:生物修复,鱼米之乡攻克薄田改良难题
2020-05-27 09:29:00  来源:学习强国  
1
听新闻

日前,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粮食主产区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综合解决方案”在盐城市滨海县通过现场验收。历时3年完成的这一项目,既打开了江苏探索在粮食主产区系统化提升中低产田耕地质量的“大门”,其研究思路与成果放至全国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综合解决方案项目核心区试验田

苏北黄泛区,土壤沙且瘦

在江苏,中低产田、土壤沙瘦板结从何说起?

“省内粮食主产区确实有片‘特殊地带’——苏北黄河故道地区。”项目负责人之一,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江苏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张永春坦言,中低产田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土壤沙瘦,包括土地的盐碱化,以及土壤板结、肥力低下、生物功能薄弱等。

至 于薄弱到何种地步,张永春记得2017年项目组考察选址时曾做过测量,在江苏黄河故道地区,一些中低产田决定土壤肥力的有机质含量甚至不足普通耕地一半, “耕地质量常年处于最低等级。”而在项目试验核心区落子的盐城市滨海县界牌镇三坝村,1000多亩耕地上,土壤有机质含量竟不到苏南地区平均水平四分之 一。

“土壤沙瘦仅是一方面问题,另一方面,界牌镇黄河故道中低产田身后,还有1200万亩耕地坐落在省内废黄河黄泛冲积区的粮食产区。”项目负责人、省农科院研究员艾玉春感慨,1200万亩并不是小数目了,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五分之一。

地力上一等,增产百公斤

事实上,在综合解决方案立项之前,人们并非没意识到改善黄河故道地区及黄泛冲积区耕地质量的重要性,但往往头痛医头,难以治本。

相较以往,综合方案则更看重给出一套系统性改良思路。为培育出土层深厚、结构合理、养分均衡、生物多样的耕作层,方案制定了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土壤有机质定量提升及活化、养分均衡调控、土壤障碍消解、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课题。

“回首这三年,最核心、最难攻关,也是最具创新点的环节,还属土壤有机质定量提升。”张永春坦言,在没有成熟经验的参照下,项目组几乎“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有机物料降解、土壤培肥过程,在国内长期处于不可控、甚至不可知的状态,投入产出“人做天收”。

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组反复进行有机物还田试验,最终,得出一组宝贵的函数对应关系——若要在滨海黄河故道地区,每年使每千克土壤提高一克有机质含量,则相关地块亩均需投入500公斤菇渣或600公斤有机肥,有机物料均依当地种养产业就近取材。

更令人振奋的是,截至去年底,界牌镇项目核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2017年时已提升2.1-2.3克/千克,土壤大团聚体增加约5%——形同于基础地力提升了约一个等级,进而使轮作周年粮食每亩增产超100公斤。

改良利长远,要算生态账

在 粮食主产区,如不通过提升土壤肥力实现高产、稳产,农民对化肥的用量就将居高不下。一组由项目组提供的数据直观可见:由于土壤保肥能力差,盐城地区每季水 稻种植平均要施肥5次左右,而在苏南,现已开始提倡每季仅施2-3次,“事实上不只盐城,苏北黄泛区1200万亩普遍是这样。”张永春说。

而就综合解决方案提供的思路来看,即使化肥的使用仍不可或缺,但跟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减量也能达到10%以上。

保育、增肥、减化、稳产……综合解决方案几乎已接近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即便如此似乎仍显不够。

“项目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就意味着不能光提技术进步,还要更多考虑省工节本的问题。”验收专家、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姜雪忠直言。

“怎样与本地传统种植技术结合,与生产经营主体结合,更精准地嵌入当地农业发展,也是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验收专家、上海市农科院研究员吕卫光说。

“要算笔长远的生态账、经济账,将综合解决方案放在农业现代化改革进程中,与农业市场化体制机制完善共同推进。”张永春说。

标签:生物修复;鱼米之乡
责编:梅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