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江苏南京:“菜园子”变身“城市腹地” 昔日江南村今天海峡城
2020-05-18 09:3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卫凌云  
1
听新闻
曾经是长江边“南京人的菜园子”,后来河西建邺大拆迁、大发展,发展成为城市中心的“核心腹地”,她便成了河西南部首个社区——建邺区双闸街道新亭社区。行走新亭,切身感受到现代化社区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居民楼鳞次栉比,宽阔整洁的马路上车水马龙,繁华穿梭……

长江边的“菜园子”,80%居民种菜为生

繁华背后,过去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以前我们家住在双闸乡江南村,靠着长江边,家家户户都是瓦房,每家门口几亩田地。你再看看现在的双闸,早已经是高楼林立、现代都市的模样。”对于双闸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住双闸街道新亭社区的赵海琴深有体会。

赵 海琴1972年出生在双闸乡江南村,也就是现在的新亭社区。“上世纪70年代从双闸到市区只有一条路,紧靠着长江边的运河堤坝,村民出行全靠‘两条腿’。 后来有了公交车,从水西门到螺丝桥,下了公交车还得从螺丝桥步行回红旗村,前前后后两个多小时。”赵海琴说。2002年,河西南部新城开发建设启动拆迁之 前,这片土地上的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的农业为基础和主体。在赵海琴的印象中,那时的江南村可以说是南京市民的“菜园子”,有着千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村 里80%的居民靠种植蔬菜为生。每天凌晨2点,菜农们便挑着担子步行至水西门、山西路菜场兜售。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江东路的全线贯通,92路、85路公交车开进了双闸,赵海琴和哥哥也终于如愿以偿进城逛起了商场。十多年过去后,经历过大建设,昔日江南村在地图上早已没了踪影,赵海琴一家也住进了海峡城。

借力资源服务居民,培养社团和社区“自组织”

2018年,河西南首个社区——新亭社区正式挂牌成立,新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同步揭牌。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前期走访发现,新亭的居民普遍高收入、高学历,需求多元;与之相对的是,“年幼”的社区,从人力到物力,社区各项资源都面临短缺。如何解决?

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玉梅告诉记者,现代社区是开放的、多元的、以人为本的,要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社区治理就不能“闭门造车”。“向外,社区‘借力’辖区内海峡云谷产业园和园区内小微企业的资源为居民服务;向内,社区激发和挖掘有才能的居民,培养社团和社区‘自组织’。”

据 介绍,社区与辖区内的鹤琴幼儿园合作,推出“活教育亲子营”;针对居民的法律需求,与园区的盈科律师事务所进行党支部共建;园区企业益福汽车保险销售公司 多次走进社区,为居民解答汽车保险问题……越来越多的新亭居民也参与到社区共建中,其中就有热心居民赵海琴,邀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组建花卉联盟。还有社 区党员邀请外教进社区对社工进行语言培训;居民自发成立摄影、舞蹈、书法等社团;以党员、居民骨干为主体成立红帽子志愿服务队……居民参与、多元共治的社 区治理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国际化配套应运而生,有温度有质感现代社区初见雏形

与 此同时,一系列国际化配套也在区域内应运而生。比如,华侨城欢乐滨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2万平方米,将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和新地标;正在建设中的鱼嘴 超高层片区瞄准世界级,将打造成为国际商务商贸区。新亭的人气也越聚越旺,0.71平方公里区域内,海峡城云珑湾、云璟湾、云玺湾小区入住率已超过 70%,海峡云谷产业园已入驻各类企业300余家。资源集聚也为双闸街道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集中展示区”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现 代化国际性城市建设也需不断加快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脚步。王玉梅说,相较过去,社区服务方式从“面对面”变成“点对点”,实行“亮牌”服务,将网格员的姓 名、职务、联系方式、工作职责等信息在网格内公开,开展“点单式”服务。服务方式的改变,解决了“社区、小区、园区、物业”之间平面化管理而造成服务缺位 的难题,真正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末梢”。服务质量上,社区整合融合群众力量,引入专业团队,推动“多头管”转向“共同管”,推动“他治”转向“共治”,努 力建设有温度、有质感的现代社区服务新标杆,打造宜居宜业的“双闸名片”。

标签:南京;菜园子
责编:梅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