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初冬时节,走进响水县万亩薄壳山核桃基地,圆润饱满的薄壳核桃挂满枝头,煞是喜人。村民们忙着抢收外运,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核桃长势好,我们采摘也轻松,一天工资100多元,日结日清,家门口务工真的很方便。”65岁的响水县双港镇老舍社区红旗村村民薛州云是喜笑颜开。
薄壳山核桃又名碧根果,是世界有名的高档干果、油料树种和材果兼用优良树种。它状如橄榄,肉质厚实而醇香,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追捧。瞄准这一特点,响水依靠日照、土壤、气候等自然禀赋优势,通过与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在经济开发区、运河、老舍、六套等高速高铁沿线栽种1.1万亩的薄壳山核桃,打造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现代农业绿色果品基地。经过几年培育,如今薄壳山核桃树已经成林挂果,色泽饱满、品相诱人。
据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翟敏介绍:“响水县与薄壳山核桃原产地密西西比河两岸是同一纬度,处于一种相似生态,加之当地沙性土壤,最适宜薄壳山核桃生长,可以大规模发展。”
“我们从2017年开始种植薄壳山核桃,目前种植面积已超万亩,盛果期总产约40吨,年产值约200万元,每年还吸纳2000人次务工。薄壳山核桃树的品种主要有波尼、马罕、威斯塔等,采摘的是波尼品种,果壳薄、果仁饱满、口感好、上市早,市场价一般每公斤50元,经济效益比较可观。”响水县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负责人林晨说。
虽然种植薄壳山核桃“钱”景可观,受益时间长,但从小苗栽植到进入丰产通常需要8至10年,这个时间段既是树体整形培育的关键期,也是投入的关键期,面临着资金与技术的双重挑战,如何破题?“我们采取了‘林下套种’模式,通过在林下空隙地套种南瓜、小麦等,多渠道开源增收,提高土地收益。”林晨说。
近年来,响水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做足“绿色生态”文章,大力发展万亩薄壳山核桃、万亩浅水藕、万亩林果基地等一批生态农业产业,美了村庄,绿了故道,富了群众。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陈淼 夏月明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