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响水:党建领航探索基层治理新格局
2024-12-04 16:40: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路上不能晒粮食,我帮你收了,拿到村部晒。”“一定要远离收割机,注意安全。”秋收期间,响水县运河镇孙埝村田间地头,村干部们穿梭于稻浪之间,为农民收粮保驾护航。

“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工作在响水推进以来,‘疲于应付’的事越来越少,村干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上。”孙埝村党总支书记俞强生感慨地说。

今年以来,响水县通过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探索出“减负担”“搭平台”“强队伍”“优服务”的创新路径,推动基层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为基层“卸重负” 激发治理活力

“现在,党群服务中心公示了受理事项和出具证明事项清单,让大家知道哪些事在村里就能办。”到南河镇王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的村民张先生说。

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5月份,响水县对全县15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牌子乱象”进行了全面清理。此外,响水县委还出台了严格的县级部门和社会团体到村开展活动报告备案制度,对违规借用行为开展清理规范,把控指标体系准入门槛,让考核指标不超出职责清单范围等,从源头上为基层减负。响水县委组织部分管部长单以东表示:“减负担并非减责任、减担当,而是让村级组织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的关键之处。”

奏多方“协奏曲” 汇聚治理合力

响水镇东园社区位于老城区,经营场所较多,居民常因缺斤短两或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投诉。但社区干部无执法权,遇事只能协调,效果甚微。自从成立社区“大党委”后,社区帮居民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沟通,不仅能解决问题,监管部门也多了一条接受投诉举报的渠道。

东园社区“大党委”于2018年成立,它借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先进经验,选派公安、市监、供电、银行等辖区单位、部门负责同志担任兼职委员,实行党建工作共融、协商治理共融、便民服务共融工作模式。

“这里成为‘大党建’建设的试验田、城市党建提升的示范点、社区党建共建共享的升级版,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利用,真正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响水镇组织委员罗时海说。

在全县推广东园社区“大党委”成功经验的同时,响水县还选取城市居民小区和农村社区作为试点,成立小区党支部,同时搭建“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四方协商共治机制,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让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塑头雁“先锋队” 筑牢治理根基

村干部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响水县以集中学习、实践研学等方式,提升村干部的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响水县先后在扬州大学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训班、组织经济薄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连云港市知名社区和乡村考察学习等。通过“取经挖宝”,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决心更足,发展思路更清晰。响水县还总结出资源开发型、产业发展型等8种集体经济发展类型并在全县推广,依托智秀电商产业园,重点打造12个网红直播村,帮助村里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筑好村级后备人才“蓄水池”是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响水县瞄准下一轮村“两委”换届,积极储备后备人才,人数达空缺数的2.8倍。实行后备干部培养教育“导师制”,从镇领导干部、“百名示范、千名领先”村党组织书记中挑选优秀导师结对帮带,同时安排120名后备干部参与环境整治等基层治理重点任务实践锻炼,使其熟悉村级工作。

点便民“暖心灯” 提升治理温度

深秋时节,小尖镇小广村留守老人张大爷正在家里享受理发服务。据悉,“爱在小广”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上门理发,既排解留守老人的孤独,又帮老人解决换灯泡、修水管等小事。此外,志愿服务队还围绕反电信诈骗、医保缴费等10余种民生热点问题,自编乡音乡语顺口溜,增强群众安全和健康意识。

在运河镇湾港村的供销e站便民超市,村民可凭借文明积分在此兑换生活用品。“微光汇聚”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头参与“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带动和鼓励村民积分兑奖。像这样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响水县155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都有1个,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成为基层治理的“守护者”。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精细化服务的提升还体现在镇级领导班子的行动上。响水县以“四下基层”为抓手,开展镇级领导班子直接挂钩联系网格行动,引导2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到居住地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与网格员协同作战,让“心愿清单”变成了“幸福清单”。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陈淼 孟伟 王诗豪

标签:
责编:陈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