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短期产能过剩明显 长期向好趋势未变
2023-12-22 10:18:00  来源:江苏经济报  
1
听新闻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岁末时节,江淮湖海之间,初冬高温与汹涌寒潮碰撞,气温如同“过山车”,震荡不息。

2023年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与这种天气颇为相似。

12月14日至16日在宿迁召开的2023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热度依然很高。参会总人数逾2000,济济一堂。12月15日的2023光伏业发展年度 报告尤为引人注目,可容纳千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发布消息称,今年1月至10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142.56 吉瓦,同比增长145%,同期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一半以上都来自光伏发电;制造端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幅均超过70%,总产值逾1.3 万亿元。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2023年我国光伏市场增势依旧强劲。因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年内第二次上调2023年装机预测,预计全球光伏新增装机 由305吉瓦到350吉瓦上调为345吉瓦到390吉瓦;中国光伏新增装机由120吉瓦到140吉瓦上调为160吉瓦到180吉瓦。

在“高温”的另一端,“寒潮”骤至。首先来袭的,是光伏产品的大幅降价。

需求增长 降价剧烈

12月15日,就在2023行业年度大会火热召开的同时,多个光伏电站项目公布的中标价令业内人士心中一凛。据华电集团2023年第三批光伏组件集中采购 中标结果,最低中标价1.104元/瓦,最低报价1.057元/瓦,相比今年年初1.8元/瓦到1.9元/瓦的市场主流价格水平,降幅逾40%。这还不是 最新的“底部价格”。12月6日中核汇能项目2023—2024年第二次光伏组件集采结果显示,报价普遍低于0.95元/瓦,甚至有企业报出了0.742 元/瓦的“地板价”,几乎为年初的4折,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成本下降速度。实际上,在近期的组件招标过程中,低于1元/瓦的价格已是常态,低于0.9元/瓦 的价格也不鲜见。业内人士预测,明年上半年有可能普遍跌破0.8元/瓦。据专业机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国内市场两种主流产品——182 型PERC单面组件价格平均为0.9元/瓦到1.08元/瓦,TOPCon组件0.93元/瓦到1.18元/瓦。

出口市场的降价趋势同样明显。王勃华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今年1月至10月,我国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90%、72%、34%;但同期出口总额约429.9亿美元,同比下降2.4%。去年出口“量价齐增”,今年则是“量增价跌”。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低迷,盈利能力不断下滑。通威股份、大全能源、TCL中环、爱旭股份、隆基绿能等一线企业,今年三季度均出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下滑,预计四季度和明年的盈利空间将进一步缩小。由此导致部分生产基地减产、开工率不足,不少二三线企业已陆续裁员,并中止新项目的投资。

行业上游的硅料降价幅度更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12月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多晶硅价格已下滑六成以上,目前仍在持续下跌。在我国硅料大幅降价的压力下,德国REC等多家海外老牌多晶硅厂商已开始减产甚至关停企业。

“降价”的背后:产能阶段性过剩

既然市场需求仍在增长,且幅度不小,为何降价如此剧烈?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首先是上游硅料大幅降价的传导、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所致。究其根本,源于光伏市场的产能过剩。然而,这种过剩只是阶段性、周期性的,并非绝对的、长期性的。

王勃华表示,今年的光伏行业热词,一是降价,另一个是过剩。去年以来,中国光伏行业新增产能迅猛,截至今年10月末的产能最新数字是:多晶硅440万吨,硅片670吉瓦,电池1400吉瓦,组件900吉瓦。这一产能规模显然已超过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光伏产品的现实需求,供给显著大于需求,大幅降价也 就不可避免。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对此做了初步调研,从电池、硅片到硅料,整个产业近一年新增产能400吉瓦到500吉瓦,超过了去年以前的产能之和。他认为,近几年来光伏业忽冷忽热、冷热交替,与产能的无序扩张、行业各自为政有着密切关系。产能扩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动力:第一,企业意愿,市场之手;第二,地方政府意愿;第三,资本市场支持,包括私募基金,进一步刺激扩张;第四,各行各业跨界光伏。

高纪凡举例,在金融资本驱动下,有些主营业务不是新能源的企业跨界涌入光伏行业,导致产能过剩加速。这些企业大多在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甚至有的企业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现在进退两难。阿特斯是国内龙头企业,董事长瞿晓铧是中国光伏业最早的创业者之一,向来谨慎稳健,近日他却直言,光伏业已处于“史上最强内卷进行时”。这一轮“产能过剩”给行业领跑者们带来的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从今年2月开始,光伏组件价格即一路走低。随着下半年大量新增产能入场,10月起多家企业组件开标价单瓦最低值便跌破1元,目前仍在下行。可以预测,价格尚未触底,“淘汰赛”将日益激烈。价格战既压缩了企业利润,也抑制了产能的过快增长,是一个淘汰部分落后低效产能的过程,将推动供需关系重新趋于平衡。

研究机构认为,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链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产品价格降低,部分企业主动选择终止扩产或者延缓投资;另一方面,受资本市场再融资 政策影响,企业融资受约束,进而被动收紧了扩产动作。半年到一年内,个别头部企业可能放缓新产能投产节奏,二、三线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退出行业。 明年春节前后将是“产能退场”的高峰期。预计未来数年,国内光伏业都将处于产能出清过程,新产能扩张增速将不断下降。

近几个月光伏业在资本端也开始遇冷,曾经蜂拥而入的资本迅速退场。在年度报告会上,王勃华表示,上半年的报告还在夸赞光伏企业在金融领域左右逢源,不到半 年却变化剧烈,原因之一是今年8月后金融政策阶段性收紧,延缓了行业上市融资。而行业效益普遍下滑,上市公司股价不断下跌,也是重要因素。据中国光伏行业 协会统计,去年上市光伏企业15家,今年迄今只有5家,约有40家光伏企业在等待上市,但均可能延缓,终止IPO的消息也时有传出。

防止过热,也要防止过冷

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一轮“产能过剩”?2023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从天合、隆基、阿特斯到阳光电源、华为数字能源……身处市场前沿的企业家们虽然角度不同,但基本看法一致。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认为,这一轮的阶段性产能过剩,资源非市场化配置是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这是长期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所致。两年前,光伏业上市公司才20多家,现在是130多家。行业发展的热潮吸引了大批私募基金进入,叠加地方政府的招商发展需求,加剧了投资过热。

高纪凡直言,光伏行业既要防止过热,也要防止过冷。目前资本市场对光伏业正处于一个新的观察判断过程中,希望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能够积极理解行业的自我调整。尤其是金融机构,不能“一刀切”,应合理支持行业发展,避免产生大的风险,从而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施正荣是光伏业起步之初的标志性人物,如今回归行业,担任上迈新能源董事长。他分析,这么多企业和资本会选择进入光伏业,首先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是大趋势。光伏业从少年到青年,现在即将成年,当前发生的短期的、阶段性震荡,最终会引导这个新兴产业越来越理性成熟。资本市场和政府通过这样一个震荡,也会越来越看清产业发展的规律,但这需要时间。他认为,目前光伏业只是满足了太阳能发电基础性需求,接下来还需要满足高层次需求,其中必然存在全新的机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处长金磊在年度大会上发言认为,尽管当前产业面临风险挑战,但产业整体向好的趋势没有变。

能源市场消费的持续强劲增长,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12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11月全社会用电量76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今年1月至11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

在供给侧,随着跨界光伏企业为主的规划新产能投产放缓、暂停甚至取消,至迟到明年下半年,市场供求将趋于平衡。企业家们的共识是,光伏业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拥有技术创新或规模成本优势的企业,未来会有更好的盈利机会。

在电网侧,特高压输电网络的加速完善将极大激励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消纳。我国风光等清洁能源主要在西部地区,而电力消费集中在中东部,特高压输电是解决这一新能源发展痛点问题的最佳方式之一。我国第一批97.05吉瓦的风光大基地计划今年年底全部投产,第二批风光大基地规划建设455吉瓦,第三批已公布项目190吉瓦。今年我国已核准开工4条特高压直流线路,预计到2025年全国将建成13条特高压直流线路,能够满足相当部分太阳能发电的输送需求。

标签: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