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记者万晨 李梦迪)3月19日,记者从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江苏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获悉,到2025年,江苏将基本建成“资源配置效率高、要素市场活力强、配套服务供给足、利益共享机制优”的专利转化运用体系。
“促进专利转化运用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发布会上,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支苏平介绍,我省“五区五高”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积极进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底,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先后承担国家18项知识产权领域改革试点,32项成果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连续三年在中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中获优秀等次,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支苏平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省知识产权工作还存在专利转化率偏低、高校与企业信息不畅、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破解制约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的瓶颈。”此次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江苏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认真落实国务院《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总体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我省紧扣“因地制宜”重大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高质量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助力全省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优化的重要内容,对我省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实施方案》在全面落实国家行动方案任务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江苏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江苏特点的任务举措,具体体现为“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质量导向。将提升专利质量作为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的基础性工作,提出了培优专利产出增量,淡化考核评价中数量要求,强化质量源头治理等目标任务;二是突出机制创新。聚焦制约专利转化运用的堵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机制障碍性问题,提出了建立专利转化运用发布机制、推进赋权改革试点、实施专利声明制度、优化利益分配、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等机制创新;三是突出转化实效。将专利转化运用的实效体现在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聚焦我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了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施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培育和壮大专利密集型企业和产业、加大“苏知贷”金融产品投放力度等务实举措,提高了方案的实效性。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确定了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亿元、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年产值达1000亿元、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7%等三个具体定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