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娴
科研人、农民、创业者……“新农人”魏巧身上有很多标签。10月27日,在2023江苏乡村产业振兴论坛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江苏润果”)董事长魏巧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您如何理解“新农人”,他们怎么种田?
魏巧:我是一名土壤学的硕士,管理团队大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还有90后的海归,我们都是一群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在田野上的追梦人。我所理解的新时代“新农人”,是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先行者和探路人。这群人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生态绿色高效生产方式是他们的基因和灵魂,为新市民生产供给和服务是他们的符号和标识,社会责任担当是他们的价值和前途,善用电商抖音等“新农具”是这群人的长处和优势。“新农人”这个群体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比如,我们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以遥感信息、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取代经验种田,系统谋划,精准施肥、植保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省里的农业院校合作,开发了“大田种植数字化农业云平台”,20个子模块涉及田间气象、农情监测、病虫害管理等,土壤肥力、苗情长势、农机运维等情况一目了然。这些技术的应用,延长了“新农人”的“眼睛”和“腿”。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新农人”就是在广阔的农村学以致用,把“有知识”变成“能干成”。“新农人”发展好了,可以带动广大农民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平台上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记者:经过多年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江苏润果如今发展怎么样?
魏巧:2011年,江苏润果承租镇江市镇江新区2万余亩农田,2021年我们又在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承租5000亩农田,实现了润果模式的复制。我们是苏南 地区单体最大水稻生产企业,一直坚持打造从土壤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目前,年产稻谷1万多吨、小麦8000多吨。
我们在农田里搭建了一张“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技术网,科技赋能农业一线生产。将地块数字化,并对每一块进行编号,绘制出土壤肥力分布图,精准控制施肥量。依靠数字化和机械化,在全流程机械化的同时,实现从水源、土壤、气象到病虫害全程数字监控,保障稻米全程可追溯;实现了粮食产量、品质、效益协同发展。这是我们从一粒稻谷到一粒大米的可溯源体系的流程,标准化生产的体系建设雏形。
2万多亩水稻,通过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的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带动周边农民致富。江苏润果也成功申报“2018年农业农村部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一批全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2022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名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收录在正刊发表。
记者:向科技要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您有哪些建议?
魏巧:未来的农业是集约化、科技化、现代化、智慧化。首先是解决农业生产一线人才培养问题,我建议建设田头培训学校,围绕粮食生产全链条,通过在农场实训培养产业端应用人才。在学校中,也应该加强农业科学、农耕文化和绿色农业知识等科普实践教育,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热爱乡村文化,培养他们对农业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其次是积极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科学合理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对规模化的粮食生产基地给予匹配适度的养殖用地指标,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提升土壤有机质,又生产了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同时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数量。
针对提升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便于“新农人”田间地头操作的问题,我的建议是把基本农田土地平整度和是否适宜机械化作业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考核指标,将智慧灌溉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便于农业一线生产,既提高作业效率,又降低人工成本。
打通“三农”工作信息沟通渠道,我建议在省级层面设立“三农”联系点,收集一线农业工作者的想法、意见和诉求,也有利于“新农人”第一时间感知农业产业的最新动态,积极争取更多支持政策,更好推动惠农利农政策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