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静
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新机遇,如何培育新动能和新产业?10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2023金山峰会在镇江举办,此次峰会以“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强产业链,聚供应链”为主题,省内外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专家学者、科技人才和企业、协会等方面代表齐聚一堂、共谋发展。
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干旱、飓风、暴雨、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气象组织今年5月发布《全球年际至十年际气候最近通报(2023—2027)》,报告显示,受温室气体排放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未来五年全球气温可能创新高。
“在气候危机面前,寻求经济的转型和创新之道,加速绿色低碳行动与合作,已成为全球性共识。”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峰会视频致辞中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也有助于创造新动能,培育新产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维护能源和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
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整体碳排放的比例超过80%。国务院此前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 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地超过煤电装机总 量,约占全国总装机的48.8%;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能源科技的低碳转型中会孕育出更多新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说,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数据 显示,2022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额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占能源投资总额增长量的70%。“光伏、风电、氢能、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都会形成相关产业主体,也会推动产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只是解决电力供需平衡,还要兼顾结构调整,以及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戚玉松说,我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发展迅速,预计2025年装机规模将突破7000万千瓦,持续增加绿电供给,有利于提升江苏制造业的绿色低碳竞争力。但风电、光伏往往“看天吃饭”,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需要构建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发展需求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设施可以提升能源系统调节平衡能力,我省将同时推进长时储能和短时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继续深度挖掘省内可开发资源,并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电网配置优势,在资源丰富的临近省份寻找合适站点。省发改委今年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我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左右。
技术创新支撑产业转型
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成为“新风向”,越来越多企业践行低碳转型,实现产业链和生态圈的低碳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据省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1%,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 80.2%。“尽管电动汽车在电力取得、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等环节上还有一些争议,但相比于燃油车,使用电动汽车的减碳效果更好,尤其是在城市居住密集地 段。”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代康伟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广阔,公司已累计销售电动车65万辆,累计行驶里程488.94亿公 里,相比于燃油车,减少碳排放83.31万吨。
大全集团主要从事电气、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制造。“企业不断推进新技术运用和新产品研发,持续助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全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大全集团研究院院长张步林介绍,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推出智能配用电物联网解决方案、源网荷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在高端装备领域研制海上风电72.5千伏GIS装置、轨道交通行业1500V直流断路器和直流固态断路器,在物联网和核心软件领域研制新型智能传感器、工业控制软件等。
26日下午,大全集团与施耐德电气、ABB等11家供应商合作签约。“广阔的市场前景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易伟军表 示,企业一直致力于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希望在产品应用、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和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圈。
“目前集团的碳排放量只有十年前的五分之一不到。”江苏索普集团董事长胡宗贵介绍,集团通过技术改造,回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一氧化碳,并利用变压吸附技术,将分离提纯得到的一氧化碳返回醋酸装置作为原料气使用,每年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还能降低约3000万元成本。
“智能化和低碳化是未来趋势。智能化需要数字技术,低碳化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华为中国数字能源低碳城市业务解决方案总监代玉权说,公司将电力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用比特管理瓦特,面向清洁发电、能源数字化、交通电动化、绿色ICT能源基础设施以及综合智慧能源等提供解决方案。
镇江精耕“试验田”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和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协同合作、共同发力。
2012年12月,镇江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2014年7月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10多年来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道、减污降碳之策,全市 单位GDP能耗下降37.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0.4%,PM2.5年均浓度下降50.3%,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9.8个百分点,截至 2022年末,长江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均优于Ⅲ类。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镇江坚持“高、轻、优、绿”产业发展方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重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了整治和搬迁,近年来累计依法关停化工企业500多家;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市级绿色工厂认定工作,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省级厂24家、市级厂115家;成立镇江市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科技开发合作,持续深化低碳技术创新攻关行动。
今年,镇江印发了《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八大体系”,即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体系、低碳高效产业结构体系、低碳安全能源利用体系、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低碳城乡建设发展体系、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体系、生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体系、绿色低碳转型配套体系。
镇江位于苏南丘陵地区,抽水蓄能资源丰富。目前,该市已建成电网侧储能装机容量10.1万千瓦,装机容量位居全省第二。今年8月,中国能建华东区域总部党 委委员、副总经理赵家飞参加了句容抽水蓄能一体化项目签约仪式。“面向未来,中国能建将持续秉持‘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理念,持续培育‘能源+’‘数 字+’‘绿色低碳+’多维发展模式。”赵家飞表示,中国能建将携手江苏,助力镇江打造抽水蓄能产业集群。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说,十年来,致力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镇江,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绿色低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坚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赢得主动,在推进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赢得优势,在汇聚生态治理强大合力中赢得未来,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