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应对大战大考中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工业开票销售预计830亿元、增长23.3%,向“双千亿过百亿”的五年总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总投资100亿元的晶澳太阳能电池等重特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晶澳集团扬州基地去年成为该区首家开票、产值双过百亿的企业。
今年是扬州经开区建区30周年,进入改革深水区,园区将如何发力?1月8日,在经开区党工委扩大会上,扬州市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潘学元表示,“十四五”期间扬州经开区将聚焦企业立区、项目强区、创新活区、文化铸区、生态优区的“五区战略”,在新一轮发展中将经开区打造成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长三角一流科创新区、沿江生态宜居产业新城,谱写园区“二次创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企业立区,把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
华鹏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5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研发中心去年6月29日签约,目前即将进入设备全面调试阶段。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在去年8月份疫情期间,经开区多部门依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有力保证了项目顺利推进。“虎年春节后我们就正式投产,同时以企引企,去年11月我们为经开区引进的计划总投资8亿元的邮秦新能源单晶光伏切片项目也将在春节后正式投产。”“虎虎生威”的企业是经开区的家底。潘学元表示,只有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要素才更容易汇聚,产业才更容易集群,经济才更有韧性。
坚持把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经开区一年来创新开展“容缺受理”审批新模式,实施重大项目预审机制,推行“一网通办”,“五证同发”“拿地即开工”正逐渐成为常态。该区建立了重大项目签约、建设、投产、达效的“闭环式、全周期”管理服务平台,推行“工作界面制、问题会办制、进度通报制、项目秘书制”等4项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持续优化营商服务,常态化开展项目观摩和督查考核,开设企业家微信群,开通“办不成事”局长热线,建立政策落实跟踪机制,全力打造最诚信园区。
项目强区,产业转型迎接新挑战
中集扬州基地首套海上侧机舱样箱近日顺利下线,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中集扬州基地2021年成功实现年产值29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未来几年,仅海上侧机舱样箱项目就可实现开票销售20亿元。这是扬州经开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探索。
扬州经开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把产业转型作为主导方向,深耕绿色光电、汽车及零部件、高档轻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三新一高”产业。围绕既定的“3+4+1”现代产业体系,用足开发区七大园区的产业集聚优势,推进300亿元规模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150亿元规模绿色光电产业集群。去年全区新签约项目153个、总投资750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51个、总投资612亿元。
去年,扬州经开区全面启动“1115”重大项目工程,推进实施“211”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力争5年内全区培育300亿级企业两个以上,百亿级企业10个以上,亿元以上企业100个以上。亚普、海信、中集等20多家企业提质增效,正向着百亿企业目标加速奋进。
改革创新,产城融合再造新优势
扬州经开区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布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绿色光电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七大“园中园”已挂牌成立并实质化运作。
为加快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去年经开区充分利用深水岸线资源,深化与省港口集团合作,发展河江海联运,延展“前港—中仓—后产”理念,加快引进引航站、船级社,提升港口物流体系的辐射能级。同时抢抓“中国国际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契机,打造别具风情和特色的经开区古运河旅游目的地。一座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已在扬州南部初露峥嵘。
2021年,扬州经开区全力推动八大重点改革,组建“1+4”国有企业,成立教育集团和医疗集团,设立农业公司,调整区镇财政体制,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的一年,扬州经开区确立了提前一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000亿元”的目标。“经开区因改革开放而生,更因改革创新而强,今年要在巩固深化八大改革基础上,再推出10个以上重点改革事项,用改革破解难题,以改革激发生机活力,再造园区政策体制机制新优势。”潘学元说。
记者 汪滢 通讯员 扬开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