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聚焦“菜经济” 江苏打造千亿级绿色蔬菜产业
2020-11-20 11: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江苏  作者:朱梦笛 陈甜甜 李岩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新江苏讯 为了加快推动千亿元级绿色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落实落地,全力打造更高质量的绿色蔬菜产业,11月19日,全省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南通市如东县召开,交流和分享产业前沿信息和有益经验。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顶住疫情汛情“两个考验”,全省绿色蔬菜产业实现逆势增长,呈现蔬菜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绿色高效技术加快推广、农机农艺融合加快突破、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的特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和1.5%,其中新认定绿色蔬菜基地298个,绿色蔬菜播种面积达701万亩、产值606亿元。

做优做精 培强特色优势产品

记者在如东绿色蔬菜产业现场发现,当地蔬菜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发展令人欣喜。“这个西兰花品种形状真漂亮,球形紧实、蕾粒均匀。”前来观摩的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围着如东百姓家庭农场生产的西兰花啧啧称奇。“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西兰花高端新品种——‘西兰豹’,不仅产量高,由于外形出众,采购商也愿意出高价收购。”“西兰豹”第四代培育人干方义介绍说,今年春季,他们在农场试种了400多亩,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以上,相比常规种植品种增产了30%以上,深受广大农户喜爱。今年秋季,“西兰豹”品种在全镇种植面积扩大至2000多亩,明年计划将推广20000亩次。

走特色发展之路,作为全国“大蒜之乡”的邳州也有着成功的经验。近年来,当地将“一头蒜”转型成“一头蒜的保健”,2020 年,以“邳州白蒜”为主产区的“江苏中晚熟大蒜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被纳入全国50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邳州市农业农村局副主任科员王光飞介绍道,他们依托省农科院、徐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引导品种更新换代,确保全市良种覆盖率达 95%以上,“邳蒜1 号”等一批优新品种得到规模化推广。

针对常规大宗产品、同质化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供大于求、菜价低迷的问题,“各地要进一步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品,实行差异化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唐明珍提出,已具有一定产业特色的地区,要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转化为价值、锻造成优势、培育出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打造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蔬菜特色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鲜明产业特色的地区,要通过挖掘乡土品种、引进新优品种、筛选适宜品种等措施,确立本地绿色蔬菜产业的主导产品,争取用几年时间逐步发展形成 “1+N”蔬菜产品结构,提升特色产业鲜明度。城市近郊围绕保供需求,重点抓好叶菜类生产,走精品化路线,在中高端消费市场打造有口皆碑的特色品牌。

延伸链条 强化产业融合发展

11月19日一大早,南通汇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一筐筐西兰花装上物流车,运往深圳、南昌等各大城市的大型批发市场。“我们采用‘公司+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4000多亩,种植与收购的西兰花销售量10000多吨。”汇泰生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配套了2座保鲜库,同时还为东海(南通)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西兰花、菠菜等加工半成品,年加工2200吨,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

“近年来,我们注重加工增值、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着力健全全产业链开发体系。”如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长青说,当地先后创办东海(南通)冷冻食品等8家绿色蔬菜加工出口企业,产品涵盖冷冻、腌渍、冻干等类型。通过培育蔬菜产品营销公司、蔬菜销售新型主体与经纪人,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促进产业链加粗变长上,邳州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成院士工作站1 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5 个,先后研发生产了黑蒜、蒜粉、大蒜素、大蒜多糖等40 多个系列品种,推动大蒜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一步拓宽了大蒜消费领域。

“培育绿色蔬菜产业,必须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根本途径,把加工、流通、休闲观光作为产业融合的重点,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唐明珍表示,各地要聚焦蔬菜产地“最先一公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企建设产地田头预冷、分拣包装、冷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探索仓储保鲜社会化服务模式,努力降低蔬菜田头和流通过程损耗。借鉴苏州、常州“小菜园”建设经验,推动绿色蔬菜产业与美丽田园乡村相结合,开发观景、尝鲜、体验、度假等乡村休闲游产品,挖掘绿色蔬菜产业文旅、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

稳产保供 打好产业政策“组合拳”

今年在疫情汛情叠加影响下,蔬菜生产供应有着不小的压力,尤其是疫情初期,生产不足、采收不上、运输不出矛盾较为突出,对农民增收和市民消费造成较重影响。为了确保“菜篮子”稳产保供,全省各地加强财政、金融、保险、担保等政策扶持,集聚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为支持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近年来,苏州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好产业政策‘组合拳’,构建了‘设施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园+高标准蔬菜基地+美丽菜园’为主体的绿色蔬菜产业阵地全域推进模式,打造了‘规模菜田补贴+绿叶菜核心基地+新型流通体系+品牌建设’为核心的稳产保供新模式。”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纯说,当地在全省率先实施规模菜田补贴政策,累计享受补贴主体1829 户,补贴面积5.36 万亩,补贴金额2587.22 万元,不仅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菜积极性,还实现了蔬菜种植面积的稳定和增长。

既考虑疫情期间蔬菜稳定供应,又兼顾蔬菜产业长远发展,除了苏州,全省很多地方也纷纷出台新政策。比如,泗阳县率先开展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为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破解“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开辟了新路。丰县启动大蒜、洋葱、牛蒡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帮助农户应对市场行情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响水县推广土地“一次流转、二次认包”流转模式,强化政府对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解决土地碎片化、规模经营难的问题。

标签:绿色蔬菜;特色优势产品;产业
责编:徐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