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的中小企业日子不好过,本就面临需求紧缩的服装行业更是“雪上加霜”。但在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却有这样一批服装企业,依托地方对行业的扶持政策,凭借自身多年的生产经验,紧抓直播带货风口,在后疫情时代迎难而上,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重心转移,不仅实现自保,更为行业发展带来转“危”为 “机”的信心。
一季度纺织企业业绩惨淡
近期,长三角部分上市服装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已经披露。从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服饰品牌净利润或销售额均呈现下滑态势。例如,美特斯邦威净利润为亏损2.19亿元,同比下降671.67%;森马服饰和海澜之家的净利润分别暴跌95%、76%。但根据中国服装协会3月14日发布的服装企业复工复产的调研报告来看,我国服装企业复工复产呈高度的积极态势。截至3月11日10点,93.3%企业已经复工。
为何高复工率的背景下服装企业业绩如此惨淡?
从生产端来看,疫情减少了公司的现金流储备,且复产复工还得面对较高的生产开销。位于常州的顶呱呱彩棉服饰有限公司新零售战略总顾问汤增习介绍:“时尚零售企业实体门店平均约70%处于停业状态,其中最严重者停业门店数量达到总门店的95%。”从需求端来看,疫情降低了消费者对服装的购买意愿,服装终端需求下降。由于对市场前景缺乏信心、开工生产的高成本、库存积压都要求企业加大力度回收资金补充现金流,很多企业低价销售,推动服装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企业收益大幅缩水。
除内需不足以外,外需不振也较为明显。中纺联4月3日发布的周报调查数据显示,在190户已开工企业中,订单量达到正常情况的80%的企业比例为 33.7%,订单量不足正常情况50%的企业比例为23.2%,出口订单量不足正常情况50%的企业比例高达61.2%。国内外终端需求的同步萎缩加剧了企业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中国服装协会表示:“预计未来两个月整个纺织行业产能利用水平将面临进一步下滑的压力。”
加速发展新经济模式
据汤增习介绍,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可以说是黑天鹅事件,但同时也暴露出企业自身发展的隐患。他指出:“传统服饰零售模式,企业设计生产部门负责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营销部门负责开拓门店,门店导购则根据企业配送的产品等着消费者上门购买。这种模式一旦遇到疫情影响或者企业自身某个环节‘掉链子’,必然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损伤。”
从这一角度来说,疫情成了推动企业加快新经济转型的加速器。不少品牌商、代工企业反映,疫情触发线上终端产品订单规模快速增长。工厂直供结合直播的C2M模式在疫情下的特殊时点,发挥出强大的带货吸引力。
在深化“互联网+纺织”跨界融合方面,江苏盛泽率先进行“云展会”尝试,助力盛泽面料企业、商户拓展客源,进一步推进行业互助和销售拉动。5月8日上午,2020盛泽时尚周暨第七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云展会新闻发布会顺利举行,会上宣布博览会将于2020年6月16日至19日举办。
后疫情时代,长三角地区服装企业需在成熟流水线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重新确立定位、竞争优势和转型方向,推动企业从OEM(低端代工制造)逐步转型为ODM模式(原厂委托设计代工,自行完成设计到生产的全部流程),并通过产品研发、设计、工艺、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优化,增强产品实力,打响企业品牌,走向OBM(自有品牌生产)经营模式,在行业内力争上游。
精准施策疏通四大“堵点”
针对服装行业面临的困境,地方政府相继推行帮扶政策,其中疏通生产、销售、需求、资金链四大“堵点”,将是有序推进复产达产阶段的政策重心。
通过扶持当地龙头企业牵引行业生产复苏,以及针对中小微企业开展精准金融服务和贷款倾斜,江苏各政府着力修复业内面临断裂的资金链,为服装企业提供流动性。
2月9日,常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助力企业恢复生产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施稳岗就业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精心精准服务企业、落实财政扶持政策等五个方面20条“硬核”举措。通过信贷增量、降低融资成本、精准补贴等手段,帮助行业复苏,树立企业发展信心。
目前,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已相继落地,并在推动服装行业企业发展方面取得有效成果。汤增习表示,地方政策对于企业在疫情期间缓解现金流、稳定职工方面有着极大的帮助。
政策是一方面,企业发展更多还需依靠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汤增习强调:“在国内服装行业面临疫情大考的当下,虽然一直强调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品牌的打造绝对不是建设空中楼阁,它需要强大的制造作为依托,也需要领先的技术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力。”
特约通讯员 徐泽怡 刘雅辉 王学成
江苏经济报记者 谢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