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徐爱银)日前,石港镇睹史院村在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评选中成功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睹史院村以特有的渔湾“水乡湿地”资源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农业旅游为基,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农商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之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根本所在,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石港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开启石港镇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小田变大田,千亩农田展新颜
一阵秋风吹过,北侧,一大片水稻田掀起一股股稻浪;南侧,一棵棵玉米苗随风摇曳……10月20日,站在石港镇花市街村海窑路边,花市街村党总支书记丁春梅介绍,北侧10、11号地块和南侧的12号地块均是今年村里重点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后,细碎的‘小田’变成了规整的‘大田’,解决了农村土地无人耕种难题,有利于推进土地流转,更利于推进智慧种田,提高规模种植效率。”
花市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取得的成就,只是石港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港镇以提高土地溢出率、土地利用率为切入口,迁移坟墓1940座,流转土地4800亩,拆除房屋3000平方。同时,“凑小田、并大田”,申报百亩示范方18个,千亩示范方1个,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标增速。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双百整治、灌区改造等多个项目实施持续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大力支持已建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以创建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镇为契机,大力推广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发展智能农机装备60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据统计,石港镇永久基本农田面积74212亩,截至目前,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71259亩,已建成率96.02%。
建成产业链,味稻小镇稻米香
在位于石港科技产业园的通州区渔湾米业有限公司稻米加工车间,全程自动化的稻米加工生产线正在作业:一粒粒稻子经过清理、去石、剥壳、碾米、抛光、色选、包装等工序,通过自动化控制体系实现严格管控,最终摇身变成一袋袋保质保量的“渔湾绿之禾”等品牌大米。
石港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现有耕地面积8.2万亩,常年种植水稻面积6.6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80%。水稻种植品种中,优质食味水稻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46等种植面积5.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4%。
近年来,石港镇积极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组建了5000亩以上示范片2个、集中育秧点30多个,为水稻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加工设备自给等举措,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成了优质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米”质量全程可追溯。
此外,石港镇累计开工规模农业项目73个,投入额超14.6亿元。创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建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1家,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19个,获评“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全程机械化示范镇”。持续放大“味稻小镇”稻米产业优势,成立通州区大米行业质量合作社,通州区23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成为大米质量合作社首批社员单位。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织牢乡村精细治理网格,新建成成片生态林2200亩,荣获“南通市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示范镇”称号,是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农旅新融合,打造精品示范村
10月19日,沿着石港镇睹史院村的彩虹路一路前行,绵延15公里的渔湾水道穿村而过,占地约300亩的“老家菜地”、农业科普、田园露营、文天祥纪念馆等乡村旅游项目初见雏形。一座崭新的咖啡厅矗立在田园间,露营帐篷一字排开,让这古朴的乡村增添了一些现代的气息。
睹史院村依托渔湾水乡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文化优势,加快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步伐,深入挖掘村庄特色文化,实施乡村“微改造”,通过村企合作发展文创、研学、农耕、旅游等产业链,让村民实现“口袋里腰包鼓鼓、心里幸福融融、脸上笑容盈盈、身上自信满满”的幸福愿景。2022年,睹史院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2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0元,旅游从业人员人均收入35568元,比上一年度人均上涨2580元。
近年来,石港镇深入做好“土、特、产”文章,让乡村以“土”为根基,探索“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好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原生态的渔湾景区两张特色名片,深入挖掘、延伸古镇区文化内涵,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为石港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累魅力、增添活力。
同时,与中建、中铁等央企多次洽谈东大街地块以及护城河开发的规划设计,积极探索用混合所有制方式开发文旅项目。发展农村电商与礼盒集采业务,打造直播账号矩阵,整合本地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家纺产品,分类导入四港优选礼盒推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