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随着北方候鸟陆续飞来,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进入观鸟黄金期。来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上一节生动的科普宣教课,成为该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一张特色名片。
如何让文明实践工作既接地气又有创新?今年以来,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紧扣“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目标,以“文明环境共建、文明新风共树、文明实践共推、文明成果共享”为内涵,串联起“国家湿地、水乡古镇、田园乡村”三大资源,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张国家级湿地名片
随着候鸟迁栖,让美丽如油画的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更显灵动。不少亲子家庭来这里观鸟、拍鸟,上一堂生动的科普教育课,零距离感受生物多样性,探秘湿地公园冬日之美。
冬日的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摄/钱斌祺)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目前拥有植物302种、鸟类225种,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纵横交错的河湖体系、丰富的动植物品种、多样化的科普宣教活动,不仅获得了群众点赞,而且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了“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的荣誉称号。
“每个季度我们都会开展1-2次规模较大、面向大众的主题性公益科普活动,通过线下活动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将湿地生态和自然保护的知识传播给群众。”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副总经理吴婷婷说。
今年,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新建科普馆,还与上海科技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打通科普资源、实现互用共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科普宣教示范标杆。
一支红色志愿骑行队
在同里古镇,有这样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多年来他们风雨无阻,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劝导、随手捡等志愿服务,让文明之风浸润在古镇每个角落。
一辆自行车、一只小药箱,志愿者吴志荣带着他的工具穿梭于古镇街道,第一时间为游客提供志愿服务。“古镇的边边角角,我们都很熟悉。只要游客有需求,我们都会迅速反映,为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吴志荣说。
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穿梭于退思广场、三桥景区、手摇木船码头以及景区各个卡口,他们用热心、舒心、温馨的服务,赢得游客的声声赞誉,成为古镇上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线。
像这样的红色志愿服务队伍,同里已组建了20余支。他们围绕群众各类需求,开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文明健康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每年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
一间乡村党建小屋
在“同心港”党建小屋上党课、听民声、解民忧,这已成为北联村的“规定动作”。每个月,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都会在“同心港”党建小屋里开展主题活动。
以党建小屋为代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坐落于田间地头,既是开展理论宣讲的创新载体,又是倾听民声、知晓民情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我们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会在这里召开党员议事会,解决一些邻里纠纷、种植绿化、环境整治等事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北联村党委书记徐海红说。
(摄/史亚玲)
在同里镇,像“同心港”党建小屋这样的基层党建阵地还有10多个。今年以来,同里镇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以1个实践所、16个实践站、50个实践点为载体,通过通俗化、分众化、大众化的方式,积极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文明健康五大平台,聚焦群众需求,广泛组织力量,有效调配资源,全力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努力做到弘扬时代新风、文明成果共享,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