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徐州让“小微园”发挥产业引领大作用
2021-10-16 11:40: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10月10日,记者来到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创芯谷项目现场,这个由原阿卡控制阀门有限公司的11栋厂房及办公楼集中改造后的厂区,已经成为混合“屋中屋”、具有实用功能的“徐州工业博物馆”。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63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及测试—电子信息设备组装—数字经济产业应用,开展微产业链招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目前,河洛半导体、强脑科技、光引科技等都市型工业企业已准备落户园区。成功将老工业厂房转型升级为现代化都市工业园区。

位于淮海科技城的泉山区蚂蚁胶囊内窥镜机器人项目,是国内仅有的4家可生产胶囊机器人的企业之一。该项目在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传统胃镜、肠镜技术相比,清晰度更高,160度视场角;能够做到安全无痛检查,无交叉感染;病灶定位精准。该项目计划3年内培育成为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独角兽企业,5年内实现科创板上市,成为“都市型工业”典范。

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向全市上下发出了“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动员令。在党代会报告中,对主城区发展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主城区都市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按照“一地一定位”的要求,支持鼓楼争创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区、云龙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泉山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形成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战略目标,各主城区正在按照问题导向,找准产业定位,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聚力推进主城区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

产业强市

主城区不能产业空心化

7月30日,徐州市委书记庄兆林带领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调研主城区开发园区建设发展情况。庄兆林指出,经过几年的发展,主城区开发园区发展速度不够快、质量不够高,存在产业定位不清不准、招商队伍不强、产业层次不高、园区贡献不大等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拉长产业短板缺项,为徐州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目前,徐州市三个主城区分别有云龙经济开发区、鼓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泉山经济开发区三家省级开发园区。但是总体来看,几个主城区尚未有清晰明确的主导产业,在产业选择、企业入驻等方面,缺乏有力的规划和引导,呈现“有企业无产业”的局面,尚未打造形成区域特色。从规模体量上看,主城区开发园区发展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在全省同类开发区排名相对靠后,总体上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徐州市工信局副局长张伟研究都市型工业好多年,他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界就发生过“上海市中心城区要不要发展工业?怎样发展工业?”的大争论,最后形成“上海市中心不是不能发展工业,关键是发展什么样的工业”的共识。1998年,上海在全国最早正式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工业。目前,上海11个市中心区已建成近300个都市型工业园区,其中2/3以上由老厂房改造而来,建筑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盘活国有资产100多亿元。都市型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工业一起,共同构成了上海工业经济的三大板块,成为上海工业的一大特色。其中,都市型工业主导产业定位准确、发展成熟,产业具有很强的韧性和黏性。

张伟分析,云龙、泉山两个主城区成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鼓楼成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发展都市型工业提供了机遇和载体。中国矿大科技园、江苏师大科技园两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还有江苏淮海科技城、创意68文化产业园等园区蓬勃兴起,为都市型工业发展提供可能。张伟说,徐州科教资源优势是其他地级市不可比拟的,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掌握核心技术,一旦成果产业化,提升市场经营能力,很容易做大做强,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就是依照这一路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竞争力。

相比于县内园区,主城区园区的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更加明显,吸纳产业资源要素的能力更强。徐州市应当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基础配套优势,大力实施产城融合、产才融合,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力发展人才、技术、资金等吸纳能力强的都市型工业,使地区得税收、职工得就业、产业得发展,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聚力创新

现代都市可成“掘金之地”

一段时期,主城区大量新商务楼宇的爆发式增长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使一部分楼宇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利用楼宇发展新型工业,可以盘活闲置楼宇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扩大工业规模和总量,就地解决产业工人就业,有利于资产保值增值。

当前,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地方政府有园区载体,龙头企业有市场份额,市外配套企业有融入当地产业链供应链的强烈愿望,可以探索“龙头企业+配套企业+专业园区”的模式,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最终实现多方合作,利益共享,既调动企业积极性,又实现园区发展,实现“1+1>2”协同效应。

徐州主城区拥有优越的高校资源,20万高校在校生为发展都市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人力资源。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四新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发展都市型工业带来重大机遇。

鼓楼区大力实施拉壮链条计划。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形成“引进一个、牵出一串”的“葡萄串”效应。日本富瑞特科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精密加工、世界封测龙头明耀电子完成初步选址;海康博瑞、技象科技等数字经济企业完成注册,生物和模式识别技术的设计研发、终端设备制造产业链逐步完善;致远慧图、海王药业落地发展,华牛生物初步达成投资协议;松下&维石、上海超导等正在优化设计。鼓楼高新区大力实施园区提升计划,着力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丰树都市工业园、鼓楼创芯谷投入运营,鼓楼信息产业园、屹云科技产业园、淮海智慧产业园全面开工,中煤科创谷和中国电子信创产业基地正在完善设计、推进挂牌。

云龙区把发展都市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实行云龙经开区、大龙湖旅游度假区、大龙湖街道办事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主动承接市下放工业管理权限,推动调增工业用地,全力保障经开区发展。以建设高质量都市型工业样板园区为目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重点延伸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检验检测、节能环保4条产业链,努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云龙科技谷、云盛智能制造产业园等6个平台载体,上海临港智能产业研究院等11个项目签约入驻,加快推进联东U谷·徐州科创中心、金为·云龙智慧科技港、雅创高科·云龙智造谷、中南高科·云龙创智产业园、金科·徐州医聚产业园等十余个重点项目落地。

聚焦实体

树立先进制造业产业“徐州地标”

实体为本、制造为根,始终是落实产业强市战略要遵循的。进一步聚焦实体、聚力制造,要以更远眼光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地标显示度、激活产业转型原动力,增强产业布局前瞻性,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树立“徐州地标”。

3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徐州工程机械集群入围。当前,全市工程机械产业本地配套率50%,而国际成熟产业本地配套率一般在70%,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高达95%,就此来看,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围绕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定位,不仅要继续完善工程机械主机和零部件生产制造的产业链体系,也要把工程机械服务、租赁、维修、二手车等后市场的全价值链品牌进一步树立起来。而且,除了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徐州市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都是未来20至30年发展的重点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城区开发区应该明确都市型工业发展方向,引导和规劝小企业进入或退出某些行业、产品领域,促使小企业向专、精、优、特方向发展。

作为主城区,泉山过去的发展对房地产的依存度过高,几乎占据经济贡献的“半壁江山”。今年以来,泉山区大兴“五种风气”、落实“泉山方案”、抓好“第一要务”,加快项目建设。特别是庄兆林书记调研主城区后,明确了都市工业发展方向,市党代会还进一步确立泉山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的定位。泉山区及时调整思路,突出都市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立足现有企业资源,定位发展电子材料装备、高端医疗器械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主导产业,努力构造具有竞争力的都市工业集群、城市型经济优势。

鼓楼区以中心商圈为重点,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苏宁、金鹰轻奢品销售额占全市市场份额80%以上,十多个高端品牌为淮海经济区独家;彭城商业街加快创建省级高品位步行街。抢占高端高质“制高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纳税千万元级以上楼宇达15家,奋力争创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区。

都市型工业作为城区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经济和服务性质等特色,因其独特的功能、巨大的容量和显著的“财富效应”,日益成为现代都市新的“掘金之地”。选择在城市中心区楼宇内发展占地少、效益好的工业,将过去的传统工业企业搬出去甚至淘汰,引进技术密集型企业,可以有效遏制主城区工业“空心化”趋势,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都市型工业集约化方式转变。

苏锡常等地的发展经验证明:只有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基础,才能不断巩固提升领先优势;只有持续推进产业升级,才能在发展中始终占据前沿地位;只有推动板块经济强势崛起,才能支撑市域实力显著增强;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才能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标签: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