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自贸区迎来了“一周岁”生日,与之相随的是一张颇具看点的“成绩单”:截至今年上半年,江苏自贸区三大片区累计引进A类高端人才2000余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175家,占全省9%;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签约落地1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88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
“打造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是江苏自贸区的“两区”定位之一。一年来,江苏始终把创新摆在自贸区发展的第一位,通过打造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实现价值链,有效推动了产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为江苏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赋能。
蓄能·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众所周知,高端人才荟萃之地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迸发出产业高速发展之光。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韩剑表示,自贸区能否产生人才资源集聚,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集聚,已成为区内各竞争主体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记者了解到,江苏自贸区三大片区建设都突出了高端人才引领,以人才招引不断丰富区域创新生态。其中,南京片区通过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发布急需紧缺高端人才清单、支持设立海外人才飞地,面向全球定向延揽尖端技术和人才。人才举荐委员会、留学生创业园、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举措等创新做法一一落地,形成了覆盖各类人才的“金字塔”服务体系。目前,已有1800余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在南京片区集聚。
位于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的南京诺禾致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头部企业,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志伟告诉记者,基因测序实现了遗传信息的数字化解读,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临床诊断、遗传检测等,能够为人类创造更高的生命质量。“而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谁能汇聚世界一流人才,谁就能掌握基因测序技术的制高点。”林志伟说,随着南京片区系列组合拳的推动,公司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工作也顺畅了很多。
此外,在自贸区强磁场效应下,苏州片区的高端人才、优质项目和创新资源也在加快集聚。上半年,该片区新引进科技项目502个,预计可集聚科技人才1万人,带动全社会科技有效投入150亿元;大专以上人才总量突破41万人,居全国开发区第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7件。
孵化·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平台载体和构建开放多元的创新生态,是江苏自贸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使命。
今年6月30日,位于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揭牌,并被授予“江苏省实验室”称号。此外,苏州片区的重大创新平台还有两个: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这些重大科技载体的成功引入,为苏州片区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台创新,既是对新技术主导发展模式的一种适应,也是产业思路产业谋划的一大突破。”博瑞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栋认为,着力打造科研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为产学研协同、上下游协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近期,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又审批通过三个新项目,涉及细胞筛选、给药以及生物化学材料的研究。“还有一个光电项目、一个大数据项目也在筹划中。”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负责该项目的郭靓亭说,该中心将整合剑桥大学高端的研究体系和专家团队,与本地需求有效对接,推动全球最新技术及应用成果在中国落地。
记者了解到,南京片区还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建成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质谱分析中心以及国内最大的生物样本中心和健康数据中心。同时,通过建设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大力引进高水平综合医院、国际化专科医院以及各类临床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排名前20的基因检测公司,有 1/3在南京片区落户。今年上半年,南京片区生物医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
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江苏自贸区的重要任务是要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合作新模式,通过发展与片区特点和实际相适应的高端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韩剑说。
记者了解到,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是江苏自贸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强链补链的“重头戏”。以南京片区为例,该片区通过积极打造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集中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力量,联合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同时,通过举办全国EDA专业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等重大赛事活动,推动创新成果落地。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家国内外集成电路企业在南京片区及周边集聚,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展讯通信、中星微电子等芯片设计领域国内排名前十的企业,有一半落户该片区。今年上半年,该片区集成电路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4%。
南京片区还以“中欧迷你硅谷创新中心”为载体,搭建与世界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对接渠道,探索“离岸双创”模式,吸引国际创新资源,落地创新项目,推动创新成果本地转化和国内技术“出海”,形成了集产业平台、人才技术、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模式。此举入选江苏自贸区首批“20项改革试点经验”,将在省内国家级开发区率先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