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通讯员 范苏 钟钰婷 记者 万晨)辞夏迎新秋,又到一年开学季。9月7日至8日,南通大学校园内欢声笑语、青春洋溢。来自全国各地的8200余名2024级本科新生如期而至,开启通大求学之路,正式推开未来之门。
“张老师,我来南通大学报到了!”来自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的新生夏星星兴奋地踏进通大的校门。“这是我魂牵梦萦的大学。”她拿着录取通知书,难掩内心的激动,在南通大学伯藜学社支教团副社长历梦勤的陪同下完成报到手续,并处处留心“陌生而又熟悉”的通大校园。
收到夏星星发来的信息以及她和南通大学校门的合影,南通大学2016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张馨丹忍不住热泪盈眶,她回复道:“星星,由衷为你自豪,很期待再次和你在校园见面。我想这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爱的力量!”
故事要从十年前说起。一场跨越1600公里的支教活动,不仅让夏星星与南通大学结下一段情缘,还让她在求学深造的关键路口,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重要一站。“当时我就想,南通大学就是我要上的大学,我要与昔日的支教老师成为校友。”
在独峒镇知了小学读三年级时,夏星星作为服务对象,第一次参加通大伯藜学社支教团开展的暑期支教活动。“通大支教老师们不仅为我们补习课本知识,还为我们开设了舞蹈、科学、手工等特色课程。”夏星星对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还记得张馨丹老师教我们画樱花树,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颜料。她鼓励我努力学习,还经常分享美景、美食,让我提前了解钟灵毓秀的校园风光,也看到外面世界的绚丽多彩。”
从此,人生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记忆就这样深深地印刻在夏星星的脑海中,时刻鼓励着她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发奋图强,一步步筑梦,一步步圆梦。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自2014年通大伯藜学社支教团成立以来,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赴广西各地进行接力支教。夏星星是首位支教团志愿者任教的学生考入通大。“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感觉非常惊喜,特别为她高兴。我们支教团会尽所能地为她在大学里继续提供帮助。”历梦勤也同样为这段特别的缘分感到触动,她满怀信心地说,在支教道路上,通大伯藜学社支教团初心不忘,“下课铃”永远不会敲响。
“大学里我会努力学好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希望能回到家乡把我们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好。”作为一名侗族青年,夏星星对服装设计很感兴趣,第一志愿就选择了南通大学服装设计与制造工程专业。“我专门去了解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赤子心的故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谈及大学时光,她还想加入支教团,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将爱心继续传递。她说:“接力棒应该从这里薪火相传。我既是支教的受益者,也想成为传承者,实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光荣梦想,我会努力将志愿服务的精神继续传递。”
无独有偶,来自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新生桑改措,在一次教育帮扶活动中与南通大学学生成为笔友。“学姐在信中不光教我学习方法和技巧,还让我提前认识了百年通大的历史底蕴。”她说,一直很憧憬来学姐的母校看看,今年终于被通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录取,“和学姐直接从笔友变校友”。
和桑改措一样,受江苏对口帮扶青海系列行动的影响而决意到江苏“看风景”的大有所在。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新生蔡林原来自青海贵德县,亲身感受了南通作为结对城市在教育方面对贵德的帮扶。“我在初中时就见识了通大支教老师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当时就很好奇通大是怎样培养出如此优秀的老师的。”蔡林原说,作为其中一名受益者,他希望“像支教老师说的那样,有朝一日‘成为自己的太阳’。”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力求创新,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为人生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在啬园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南通大学党委书记尚庆飞与新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鼓励同学们要发扬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将实现个人价值和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奋发学习、积极向上,学做人、会做事,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