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以及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等。这些内容的发布,为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新基建”市场竞争扫清了障碍,对优化民营交通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交通企业科技创新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直以来,交通作为重资产行业,国有企业往往在行业的发展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江苏积极鼓励民营交通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在我省公路和水路运输、交通工程建设、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交通强省进程中的参与感不断增强。
紧抓风口擦亮江苏交通建设品牌
交通,让城市的发展之路走得更为通畅。在苏州太湖之滨,一座未来的世界级创新湖区——太湖新城因被太湖从中分割,不仅湖区两岸来往不便,太湖新城与苏州其他区域的“距离感”也被放大。而随着苏州湾隧道工程预计在9月份动工,苏州将得以打通太湖的阻隔,促进太湖新城两岸之间以及太湖新城与主城各区、毗邻片区的联动,为太湖新城产业发展能级的提升插上“交通”翅膀。
在苏州湾隧道一期工程施工方的名单上,吴江市明港道桥工程有限公司以其民营企业的身份,在一众国有企业中显得颇为特殊。这家2009年就入围了“中国建材 500强”的苏州民营交通企业,同时也是一家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和公路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的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多年来已在长三角地区承担了大大小小的工程上百项,工程业绩不断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江苏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依规以合作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为明港道桥等民营企业培植了厚实的生长土壤。“借助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大型基础设施试点的东风,我们得以相继同中铁十五局、中铁四局、苏交集团、中交路建等国企央企在高铁、高速、隧道、管廊施工领域以及原材料(水泥、 沥青、混凝土)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明港道桥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真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通过与国企央企组成联合体的方式,共同参与了苏台高速公路 七都至桃源段工程,吴江开发区云梨路综合改造工程、吴江区太湖新城综合管廊工程一标、苏州南站配套府时路西延工程、苏州湾隧道一期SG2标等重大联合体项 目的建设。
民营企业的参与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什么?姚真明认为,民营企业在交通工程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助于推动交通基建的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企业 自身和交通产业的互利共赢。“比如由公司独立承建的横跨运河水域的吴江区江兴大桥和苏嘉杭高速八坼跨线大桥等多座大桥,都是在不影响通车通航的情况下采用转体法工艺施工建造的,该技术公司也已申请为专利。”姚真明表示。据悉,目前明港道桥已获得专利59项,并逐步完善BIM技术应用、海绵城市、智慧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前沿技术。
数字赋能智慧服务勾勒绿色江苏
作为我国重点碳排放行业之一,交通运输领域碳排量占到我国总碳排量的10%,能源消耗和碳排压力巨大。数字技术是建设智慧交通、实现交通碳减排的核心推动力,在我省交通领域得到迅速发展。
“以一名驾驶13米厢式货车的普通司机为例,如果司机常年往返于上海和天津之间,他从平台上配货可以帮助他优化货运路线,将他货车的空驶距离下降50%, 同时满载率可以提升45%,这样一年可以减少1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满帮集团负责人张晖告诉记者。这家在南京本土成长起来的互联网+物流平台型企业,搭建了可以链接货主与司机的线上数字货运平台,帮助货主高效找车、司机快速找货,减少货运的空驶和配货等待时间,从而助力提升我国公路物流的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
据介绍,利用满帮集团的线上数字货运平台,不仅能将货运匹配效率从几天提高到几分钟,而且和网约车调度不同,平台除了时空匹配外,还能根据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车长、载重、厢型、使用类型等更多维度的精准匹配和更大范围智能调度,显著降低行业空驶率、空载率、空置率。“据可靠计算,近年来,满帮平台累计减少碳排放达1000万吨,相当于为司机节约了46.5亿升燃油。”张晖表示。
我省对数字交通、绿色交通建设的推进,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截至目前,满帮平台注册用户数量已超千万,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线路覆盖10万余条。2023年一季度满帮履约订单数达3030万单,同比增长20.5%。据悉,下一步,满帮集团计划通过五年时间,助力整个公路物流行业的空驶率逐 步降低到20%以下、行业新能源车的占比提升至20%以上,助力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尽快实现。
政企共建交通运输现代化加速推进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一直以来,我省民营交通企业不断响应行业要求,积极转型,以自身的变革推动行业发展。
早在1951年就已经成立的林森物流集团,是国内一家老牌物流民企。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新兴模式的转变,供应链物流行业也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变革。近年来,林森物流聚焦数字赋能,喊出了打造“数字林森”的口号。“物流服务本身需要质量保证,服务的高质量一定要由创新来驱动,”林森物流集团董事长沈林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上每年投入五六百万元的研发费用,多年来累计投入达3000万元。”据悉,“数字林森”瞄准的不仅是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还有解决客户的定制化系统服务需求,例如城市配送、仓配一体、智能仓储等需求。
记者了解到,林森物流集团开发的“智优运平台”,可实现货物流向跟踪和物流数据的全面采集、全程管控,现已成为南通市业务规模最大的物流业综合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整合社会运力超20万辆,整合制造业客户、中小物流企业超7000家。下一步,林森物流重点依托“森通网”,努力将林森物流打造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智慧物流企业,同时着力于加快改革探索步伐,全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智改数转”。
值得注意的是,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我省交通产业,尤其是民营交通企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发展“小散弱”、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解决。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近年来,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交通领域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并保护民营经济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近年来省交通运输厅在行政审批、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专项资金补助申请等业务场景中,广泛推进信用承诺制应用,今年上半年,全省试点应用信用承诺制4万余件,大幅节约了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成本。此外,我省持续积极助力民营交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今年7月,省交通运输厅还制定了《江苏省数字交通产业园认定标 准(试行)》,并开展2023年度数字交通产业园申报认定工作,以培育交通发展新动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