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智能线上分流,提高通关效率;联通多方数据,搭建平台基座;自助寄递证书,更好服务企业……近年来,福建厦门针对外贸全流程作业,积极开展数字口岸平台建设,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下午3点,福建厦门海天码头外,车辆运转繁忙。厦门昇亿物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蔡荣元早已等候在码头闸口外。抵港、通关、放闸……蔡荣元紧盯手机上的货物通关进度,只等放行。“货主的工厂已经蓄势待发,就等着这批进口原料了!”
清点、装车、签字确认,看一眼时间,蔡荣元长舒一口气:“从抵港到发车,只用了不到1小时,再次刷新我们的取货时间纪录!”
取货时间不断缩短,归功于厦门对进出口作业流程的持续优化。
去年2月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厦门海关等多家单位,针对外贸全流程作业,梳理企业通关堵点,开展 数字口岸平台建设,让进出口货物“跑”起来。通过边建设边试点边服务,厦门数字口岸平台于去年10月起上线,截至目前,已上线功能167项。今年上半年, 厦门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同比分别压缩9.76%、29.08%。
智能分流,缩短通关时间
蔡荣元最近有点忙。目送 着满载进口石材的火车从码头外驶远,他转头便给货主拨去电话。通话结束,他神情却并未放松。打开手机上的“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平台”小程序,上面还 显示了不少报关单。“刚才货物从抵港到发车能够在1小时内完成,多亏了海关推出的‘智能云分流’功能。”蔡荣元说。
过去不少企业反映,在传统作业模式下,进口货物到港后,需要先集中运往码头堆场,待收到海关查验指令,再由堆场转运至查验场或提离港区。无论是否查验,集装箱都需要至少两次装卸和运输。
今年4月,厦门海关联合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打通海关与码头数据,在海关查验环节推出“智能云分流”功能,在数字口岸平台上线。“现在只要提前报关,进 口货物到港的同时即可收到查验指令,实现卸船分流,出口货物实现进闸分流,都无需到堆场转运,极大缩短了通关时间。”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关长黄顺光说。 蔡荣元手机上的小程序,清晰记录了刚刚的通关流程——船舶靠港,收到无需查验指令,提离港区。
码头方也受益颇多。蒋蔚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商务部经理,她算了一笔账——“智能云分流”功能上线以来,海天码头减少集装箱在码头装卸和运输的次数达50%,时间压缩90%。
除了“智能云分流”,数字口岸平台还在申报环节上线健康申明卡,实现进出口船舶申报全流程无纸化;在登临环节开通船舶登临应用,企业预约登临到放行平均时长压缩10%;查验环节上线查验免预约功能,平均可为每票待查验货物压缩场内流转时间5小时以上……
“市场竞争激烈,通关时间少1分钟,企业竞争力就多一分。我们通过梳理贸易链条,拆解作业流程、逐个压缩时间,建设厦门数字口岸平台,服务国际贸易口岸作业全流程。”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信息化服务中心主任吴志强介绍。
瞄准需求,数据互联互通
从事口岸信息化工作多年,吴志强对一组数据印象深刻——2021年的一次口岸营商环境现场会上,一家外贸企业反映,一批货物空运到美国,原先要打77次电话,而有了厦门口岸航空电子货运平台后,出口效率明显提高。
“空运可以,海运能不能做?”在厦门海关,一名相关负责人看到航空电子货运平台后陷入沉思。与此同时,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也在思考,从“单一窗口”建设到服务货物通关和物流全流程,进出口通关时间压缩已近极限,如何进一步缩减?
2022年2月,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厦门海关开展数字口岸平台建设。“就是希望把航空数字化思路延伸到海上,让海运的所有相关方,像查看电商物流一样,登录手机就能够随时随地查询货物状态。”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信息化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李强介绍。
“尽管前期准备长达半年,实现难度依然超乎想象。”王李强说,数字化建设,数据互联互通是基础。对于码头、堆场、报关行等相关企业,数据是其运营的关键,如何打通多角色多链条数据?
在开通“智能云分流”功能过程中,打通海关与码头数据是重要一步。
起初,听说要“交出”数据,不少码头负责人的心里都“咯噔”一下。“生产数据直接交出去会不会有风险?”前期调研中,王李强和团队一连走访了好几家码头,收到的都是相同的答复。
“我们打通数据的目的是建设政府公共平台,更好为企业服务。对于数据,我们也会严格保密。”在厦门海关牵头下,工作专班召集各方商议,现场会就在各码头 召开。在海天码头,蒋蔚算了一笔账:“一批货就能减少两个步骤,企业取货快了,整体运转效率提高,码头场地压力也将大大减小。”
签署保密协议,联通数据,“智能云分流”功能在海天码头率先试点。看到海天码头运转效率明显提升,一些码头也开始主动要求接入数据。截至目前,厦门数字口岸平台已接入码头、场站、理货公司、拖车公司等相关企业,以及海关、税务局等相关部门的40多个外部单位数据。
延伸服务,完善功能搭建
7月4日上午9点,在厦门外图进出口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刘潞麾刚刚在手机上完成一单原产地证书的寄递申请。
“原产地证书是企业出口货物的重要凭证,大部分已能自助签章打印,但一些国家不接受‘电子证书’,需要海关关员手写签章,产销旺季人手紧张,公司离国际航运中心又远,取件不方便。”刘潞麾介绍。
在聚焦通关主流程提速的同时,厦门数字口岸平台针对前期收集的外贸企业痛点,延伸服务范围。针对原产地证书领取的“最后一公里”,数字口岸平台打通海关与EMS快递业务对接,开通“原产地证书自助寄递”功能。
点开数字口岸平台小程序,刘潞麾向记者展示操作过程——线上申请寄递后,海关将手签完成的原产地证书存入国际航运中心内的快递柜,刘潞麾同步收到一条短信取件码。办公间隙,刘潞麾将取件码粘贴至小程序,当天下午就收到了快递公司送来的原产地证书。
服务范围延伸,功能搭建也在不断完善。
同样是上午9点,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6层会议室内讨论热烈,数字口岸工作专班每周二的调度会正在举行。深入码头、堆场一线,工作专班持续开展调查研究,定期汇总项目进展,分头分任务推进。
“平台正在攻克的是软件部分第三期,主要任务就是完善用户侧功能的搭建。”王李强手指一旁的数字口岸平台系统大屏。屏幕上,数字飞速变化。在各方联通之下,闸口的每一次抬杆,每一艘船靠岸,每一个查验流程的完成,最终化为数据汇入平台。基于这些数据,数字口岸平台将最终实现进出口所有环节的可视化。目前,这一功能搭建还在持续推进。
今年6月,《厦门市2023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实施,聚焦口岸数字化转 型、产业升级、通关物流安全畅通、降低口岸收费、提升企业获得感5个方面,明确35项具体措施。“我们将持续开展厦门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坚持 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提升厦门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口岸营商环境示范高地。”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卢海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