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晓华
碳关税,也称碳边境调节机制,已进入试点阶段。记者了解到,新的挑战下,外资巨头正在通过科技创新努力打造更绿色低碳的产品,试图带动合作伙伴实现碳减排。
科技支撑,迎接挑战
新的挑战在哪里?
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指欧美发达国家根据进口商品的含碳量对其征收关税,以保护本国企业竞争力、避免境外企业“高碳低价”对本国的企业造成冲击,从而逼迫贸 易伙伴采取更强有力的减排措施。2026年后,有关行业进口产品将必须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支付碳费用,并将逐年提高费率。
日前,常州召开的绿色低碳及新能源产业合作交流会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网络与信息安全官胡建钧说,欧盟在5月份通过的碳边境调节机制, 对产品碳足迹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后所有在规定目录里边的产品,如果出口到欧盟,它会核算咱们的碳排放,会用欧盟当地碳的单价减去生产国、所在国碳的单价。中国碳汇最近一吨的碳约在80元,而欧盟一吨碳的价格是80欧元左右。中国出口的商品一直讲质优价廉,但是如果让你补上这个碳的差价,咱们还是价廉吗?为了保证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产品竞争力,我们要在绿色低碳上加快步伐,希望把这个压力变成创新的动力。”
以科技创新支撑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其中数字化技术不可或缺。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说,西门子承诺至2030年实现全球运营碳中和,并在中国推出“零碳先锋计划”,依托低碳环保的技术与实践,在自身运营、供应链管理和客户赋能三大领域全力推动减碳进程。“2022年6月,西门子全球首座原生数字化工厂在南京正式投产。2022年10月,西门子在苏州设立的电气产品中国总部正式升级为中国及东亚总部。2023年6月,西门子投入11亿元,对成都数 字化工厂进行扩建。中国正积极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这与西门子的技术优势高度契合。”
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气体和工程公司,林德在大中华区已经深耕多年,在江苏的投资超过70亿元人民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林德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帮助合作伙伴实现碳减排。林德大中华区清洁氢能战略以及业务拓展副总监周围说:“2021年,利用林德先进技术和产品,我们帮助客户以及终端用户实现碳减排 8800吨,这个数字已经是林德自身运营中碳排放的2.2倍。”
7月17日,博西家电与清源科技光伏电站合作项目二期工程签约。博西家用电器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宋凛冰说:“其实自2020年起,博西家电所有工厂、研发中 心和重要办公场所均已连续三年实现了碳中和。新的挑战下,我们一直在探索建设‘零碳工厂’的新路径。此次双方签约的二期项目,计划在博西家电南京家电园和 滁州家电园部署建设约33.5兆瓦的光伏发电站,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2万余吨的碳排放。”
打破“烟囱”,横向拉平
“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表面上看起来是链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或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背后代表的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拉动整个产业集群,跟着你一块儿去完成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也就是说,要打破‘烟囱’,横向拉平。”胡建钧说,“大公司有资金,有科技,他们可以创建自己的平台。怎么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我们希望它们能在平台上很方便地去实现自己的评估、追踪,一步步满足链主企业的需求,跟上链主企业的脚步,不被淘汰。有这样的平台,我们其实非常希望能够去帮助广大的产业集群的所有参与者,特别是有竞争力的产业,打造一个生态,大家都按照这种方式计算自己产品的碳足迹,大家都去做减碳,大家都去做认证,满足国内和国外相关的要求。”
“过去两年,我和团队走访了近30家国内的企业。调研发现,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数字化基础千差万别,标准化的解决方案难以满足复杂多样的需求,定制化往往成本高、周期长。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由于缺乏战略、技术和人才,近80%仍处于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肖松说,平台是数字化转型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支撑。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西门子Xcelerator应运而生,它为不同行业与规模的万千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它们的数字化转型更容易、更快速、更利于规模化落地。自2022年11月西门子Xcelerator落地中国以来,西门子充分贴合本地市场需求,持续扩展该平台业务组合,构建开放生态。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执行役常务、中国区总裁郁国平说,“我们主要做的是轴承和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是碳排放、碳减排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到 2026年降低50%,到2035年实现碳中和。我们希望跟客户和供应链伙伴共同协作、共同发展。在近阶段,尤其是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碳足迹是什么,有多少,怎么收集这个数据。很多公司第一步是收集用电量的数据,这个当然非常重要,但还是不够的。”
陶氏是一家有126年历史,年销售额超过550亿美元的材料科技公司。陶氏计划至2030年,每年减少500万吨碳排放净额,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陶 氏大中华区总裁朱成怡说,中国在汽车的电动化上走在全球前列,对高性能汽车电子产品、电池相关材料、轻量化材料等都有极大的需求。陶氏针对这些需求,建立 了专门的平台,通过整合全公司在汽车材料方面的解决方案实现与客户的无缝对接。“我们有400多位科研人员在上海,利用当地的资源,包括全球积累的一些经验,可以为客户打造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减碳数据,不容造假
业内人士指出,“双碳”之路,数据的可信度是非常关键的,数据质量是生命线,容不得造假。
“链主企业需要带动链条上的供应链。怎么协同?不是靠打电话、发邮件,一定需要一个数据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如果说我是链主企业,我的上游供应商向我披露了他的产品碳足迹,我应该能够自动通过数据网络,应用区块链的技术去验证它是不是真实的。在整个产业链里面,参与者都使用真实可信的数据,整个产业集群的绿色核心竞争力才能够真正创建起来。”胡建钧说,客观来讲,绿色低碳存在造假的空间,因为碳核查有很多主观因素在里面,所以希望监管单位在碳披露数据的准确性方面,发挥引领和监管的作用。同时,各个参与方能以真实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绿色低碳。
业内人士呼吁,希望政府和行业主管单位能够去激发市场活力。例如,中小企业做碳核查会有一些成本,能不能考虑给一些鼓励的政策。这样慢慢把产业低碳化过渡到低碳产业化,可能形成新的一个行业。
据了解,在国内外碳市场,监测、报告和核查(MRV)是确保碳排放数据质量的通行措施。在MRV机制中,监测和核查环节比较容易出现造假。碳排放数据造假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造假动机在于经济成本,检测及核算难度使得造假存在空间。例如根据生态环境部之前公开的一批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案例,某科技公司通过可编辑的检测报告模板,指导控排企业更改元素碳含量检测结果以及编造水分数据,形成了虚假报告。或者也可能在数据评估过程中借助模糊的碳排放计量指标和不透明、黑箱化的计算方法,以及夸张化减排或抵消项目的实际作用,最终形成缺乏可信度的碳排放统计结果。
专家建议,从管理角度来说,我国应该建立核查机构的进入退出机制,有效提升核查业务能力,完善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准入。同时,进一步完善碳核查行业标 准,不断健全碳排放监测的核算基础。此外,统一核查和复查费用,有效保证核查的独立性和公平性,同时也可以确保核查机构的独立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