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无惧后发的苏北崛起
2023-07-25 09:38:00  来源:江苏经济报  
1
听新闻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张韩虹

从已公布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宿迁GDP增长8.1%,增速位居全省第二;1月至5月,苏北五市累计规上工业平均增速为13.12%,超过全省8.8%的 平均增速;一季度,苏北五市中绝大部分地市GDP增速超过全省增速。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刘余点评道:“总体来看,苏北区域经济增长对江苏经济 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出‘起步不足、增长快速’的趋势。”

产业领跑上扬曲线

在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吕永刚看来,上半年,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苏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首先,重大产业板块表现抢眼。如,经过多年力量蓄积,连云港的港产城联动优势逐步显现,徐圩新区石化板块进入大规模产能爆发期。前五月,徐圩新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14.1亿元,同比增长160.3%。 其次,部分优势产业增势较快。如,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成电路与ICT、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3.9%、18.0%、32.7%,产业 规模与增速的优势叠加,形成了很强的增长带动力。

“空间潜力大,产业发展灵活度高是苏北的优势之一。” 刘余说,空间潜力大并不是指苏北地区经济水平起步低,而是在用地审批、产业选择等方面空间较大,更有利于集群和新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缺乏重特大项目是制约淮安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淮安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紧扣自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转型升级需要,围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千亿级主导产业重点发力。探索项目建设“并联审、容缺办”模式,在全国首创不见面“多评合一”集成服务平台,紧盯“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目标。在营商环境的优化加持下,今年以来,淮安产业热浪激荡。全球玻纤行业首个零碳智能制造基地——巨石玻璃纤维零碳智能制造基地加速建设;天合光能光伏电池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又追加投资50亿元建设新一代高效光伏电池生产的新项目;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一厂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精品钢帘线150万吨……一批“巨无霸”项目正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苏北地区招商引资成绩有目共睹,规上工业增速全省领先。基于前期产业发展基础,苏北地区可以在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方面加大发展力度。”刘余说。

转型升级打造新优势

亮眼数据背后,隐忧同时存在。吕永刚发现,除少数产业外,苏北五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还存在自主创新力弱、断链缺环等问题。刘余认为,一方面,相比苏南,苏北区域原有工业基数较小,伴随大量产业投资增量,配套举措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苏北向外流动人口规模较大,人口红利无法充分发挥。

刘余建议,苏北要围绕工程机械和智能装备产业、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等现有产业,进一步吸引科技创新,拓展现有优势产业。同时,立足现有产业,利用 产业转移契机,开展强链补链,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吕永刚则建议,苏北要加强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通过机制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搭建、数智赋能和政策支持,促进各类主体、要素协同联动、竞合共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重点产业所需选择科创发力点,以“非对称”的平台、要素、制度集成,推进产业科创前沿突破;强化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探索“研发机构+企业+园区+基金”等产业创新模式,进一步补齐科技金融等新型要素供给短板,增强产业发展要素支撑力。

知己者不殆,苏北纷纷执笔书写转型新篇。阿特斯光伏电池项目二期本月底即将进场安装调试设备。与此同时,在新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奇纳新材料科技 有限公司,工程师们正围绕增材制造用高温合金母合金和丝材研发和生产凝心聚力。一手抓项目,一手抓创新,宿迁锚定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坚持“工 业兴市、产业强市”不动摇,持续深化全产业链集成改革,创新构建“6+3+X”制造业产业体系,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和“十个一”工作机制。产 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上半年,全市六大主导产业均实现增长,实现产值2039.62亿元,同比增长13.4%,对全市增速贡献率达94.8%。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连云港立足产业特色,紧盯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全力推进产才“双链融合”,出台产业高端人才专项支持政策;探索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探索“飞地引才”新模式,先后成立16个飞地孵化器和8个海外创新服务中心等。人才济济,城市活力彰显,连云港成功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的同时,今年上半年,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也实现产值857.16亿元,同比增长10.7%。

瞄准“定位”塑造“地位”

“虽然苏北五市均跻身百强市行列,但在城市群、都市圈成为重要发展单元的情况下,中心城市极核带动力偏弱,将成为制约苏北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吕永刚说。

在淮海经济区10座城市里,徐州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 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被列入重点工作之一。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徐州乘势而上,持续完善产业支撑、创新引领、枢纽联通等功能。新材料产业联盟成立,徐州 “343”创新产业集群至此分别成立产业联盟,促进抱团发展;“一号产业”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集团推出全球首款纯电动无人驾驶三桥刚性矿车 XDR80TE-AT,助力全球无人矿山建设实现大跨步;徐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开通运营,成为省内首个同时具备邮件、快件、跨境电商物品监管功能的互换局; 中通快递淮海经济区区域总部项目启用,将辐射苏鲁豫皖四省……不断“上新”的场景, 为徐州加快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增添了砝码。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生态城市,盐城将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当作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破题之钥”。今年春节刚过,盐城市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便是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会。紧接着,通过战略性合作、项目落户、聚力创新等系列举措,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与江苏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等15个省直部门和单位签署厅市共建协议;万帮固态锂电储能集成系统装备研发制造等绿色制造项目开工建设;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科创载体全部建成等成效初现。日前,盐城又正式对外宣布:全面启动低(零)碳产业园建设。“建设低(零)碳产业园,是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 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语气坚定,今年是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以低(零)碳产业园“先行者”姿态,打造绿色低碳发展 “盐城范例”。

放眼苏北,我们欣然发现,不少城市正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冲破“地级市思维”,将“定位”变为“地位”。刘余建议,苏北还可以围绕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做足、做好文章,密切苏南苏北联动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的能级。

标签: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