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梦然 陈月飞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走好“必由之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需要持续不断的“真金白银”投入。从2015年的372亿元到2022年的678.3亿元,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9%。近年来财政收入趋紧,省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依然连续4年保持每年10%以上增幅。在投入维持高位的同时,我省财政部门正积极酝酿科技经费改革,让“真金白银”更倾向于投入急需处、投入“市场失灵”领域,激起企业更大的创新浪花。
投入连年增长,支持跨越“死亡之谷”
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材料——氮化镓射频技术的公司,已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0亿元。目前,公司生产的 氮化镓射频外延产品在各项材料指标上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款产品性能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内多家企业供货。这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项目经理制”引进团队、“拨投结合”培育落地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拨投结合”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即利用财政资金按科研项目投入支持,获得社会化融资后,前期投入转化为股权,这为初创期企业跨越科研成果产业化 “死亡之谷”助一臂之力。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全过程一般分为“0—1”“1—10”“10—100”三个阶段。很多科研成果在学校完成“0—1”的发现和 研究,到了“10—100”阶段,社会资本一般会蜂拥而上,而“1—10”阶段目前还未形成有效支持机制,大量科研成果转化止步于此,这也被认为是科技转化的“死亡之谷”。
省产研院正持续为我省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提供助力。“先期通过科技项目立项给予资金支持,可以让团队专心开展研发攻关,在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技术里程碑阶段、进行市场融资时,前期的项目资金可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参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和退出。”省产研院院长刘庆告诉记者,采取这种更为灵活的资金支持方式,既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技术创新项目和团队的引导与扶持作用,又保障了团队在早期研发阶段的主导权。
作为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组织,省产研院定位于“科学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是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块“试验田”。“省产研院取得的成绩,是江苏支持创新的一个缩影。打通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省财政近年来不断增强政策支持的力度和准度。”省财政厅教科文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省财政累计安排江苏省产研院相关专项资金57.8亿元,支持其在拨投结合、合同科研、院企联合等方面积极开展创新探索,推动产研院构建起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聚焦创新“痛点”,投入产出比亟待提升
持续增长的科研投入极大增强了江苏科技实力,但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科技创新能级不断提升,边际效应逐步显现。业内逐渐注意到,只要增加投入就会看到显著“追赶”效果的时期已过,而财政资金支持的精准化程度还不够高,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产出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前不久,省财政厅举行座谈会,了解我省科创企业获得和使用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情况。一些企业提到,很长一段时期内科技经费的拨付及管理方式变化不大,有些经费使用要求亟需根据行业、企业及创新工作实际进行调整。“在财政科研经费的使用中,相关部门更关注企业购买设备的情况,但像我们这种软件类研发企业,其实对设备的需求度并不是很高。”傲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姚文广坦言,近年来,企业科研支出的“重头”其实在新技术研发攻关、人才引进培养上,而非提升设备。
比起购买设备等“硬件需求”,更多企业在人才培养等“软件”上更有饥渴感。南京工业大学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金介绍,数控制齿机床行业是国家制造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当前开展大直径、大齿宽圆柱齿轮加工误差典型特征溯源及补偿技术研究是企业重点工作,但这方面人才培养是突出瓶颈问题。“制造企业员工培养周期长,引进高端人才,需要的资金支持力度也更大;此外,企业如何实施数字化改造、业务系统如何向云端迁移等软件方面,也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财政资金对“市场失灵”的领域不够聚焦,也是不少企业提到的创新“痛点”。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诸玉平认为,相关部门应优化政策执行, 减少决策周期,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他建议,针对不同企业规模、不同项目类型、不同创新阶段、不同创新风险,财政部门应提供不同形式的政策支持,必要时可打出“组合拳”,比如采取无偿资助、贴息、政府基金、混合基金、拨投结合、荣誉激励等方式。他举例,对小型企业可提供税收减免、融资支持、人才培养和技术转让等方面支持,以帮助其克服初创阶段资金和资源方面困难、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中型企业可聚焦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其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对于大型企业,则可以侧重于为其提供创新基金、行业协同、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支持,帮助企业加速新产品研发和推广。
着眼“市场失灵”,力助企业基础研究
“大手笔”下,要精算严管用好每一笔钱。束缚科研人手脚的,放;经费管理不合理的,改;科研攻关迫切需要的,增;经费使用效能低下的,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要拿出“真金白银”,还要深化改革投到急需处。着眼于让“财政引擎”驱动企业创新的动力更澎湃、效能更强劲,我省正要进一步瞄准“市场失灵”领域,优化调整财政科技经费分配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导向就是更注重激励企业强化基础研究。
“评判科研经费‘产出比’的标准还比较单一,缺乏针对不同类型、行业、专业等特点的科学细化。”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柳业昆分析,当前应降低对一些“短平快”成果的追求,加大对基础研究、深度探索等类别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集中资源支持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点科技项目。
在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省内不少企业“勇挑大梁”,率先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以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为例,目前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小鼠品系资源库,专业从事实验动物小鼠模型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并为阐明疾病机理机制、发现和评价药物新靶点、临床前药效筛选等提供基础资源和技术支撑。“然而,目前企业只能获得成果转化类支持资金,建议设引导资金,激励有资质的企业从事基础性研究。”柳业昆期待,省级设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活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围绕种子开展的科研工作极为不易。“科研育种,大多数试验其实都是在试错,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6—8年,1000份育种材料里,可能只有1份能成为新品种。”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文告诉记者,育种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但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这类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科研工作亟需更多财政资金支持。
由于政策方面原因,目前种业公司研发的优质种往往不能取得持续的市场收益,科研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王文由此呼吁,对于种子这类“市场失灵”领域的科研,财政部门应给予倾斜性支持。另外,种子受气候、市场行情变化影响较大,他希望相关部门在进行资金评审时充分考虑此类行业的特殊性,提高“容错度”, 允许不同产品年度间实际推广情况与申报时的预期存在差异。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相关负责人就此表示,省财政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要求,切实做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到哪里、相关资金就支持到哪里,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财力保障。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的基础上,省财政部门将强化“零基预算”理念,坚持“先有项目再安排预算”原则,用好专项资金预算评审机制,完善项目库建设;与此同时,优化整合省级财政科技领域专项资金,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根据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和项目,会同主管部门进一步改进部分专项资金固化分配和碎片化分配等问题,力求精准高效,发挥好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势。
下一阶段,江苏将通过统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经费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用留”经费支持,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让“财政引擎”动力更足、效能更强,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