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周凯航
“椰砖营养土,一块就可以泡发这么一大盆,不闷根不烂根,有利于植物根部的发育,四块只需要16.9元,给大家包邮到家!”手机镜头前,南京浦口的全职宝妈郭丽娟在家中开启了新一天的直播工作。在当地的弘商圈青创直播基地,还有不少像她这样的宝妈学员,在完成了基地提供的人设打造、账号运营、短视频拍剪等一系列公益培训后,开始了直播带货实践,以灵活就业的方式为自己增加了一份收入来源。“昨晚开单了,收获了第一笔佣金,激动的觉都没睡好!”郭丽娟高兴地说。
灵活就业,即采用非传统的就业方式,如自由职业、兼职、零工、短期合同等形式进行工作,是一种自由度较高的非合约式就业。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规模已达到2亿多人。作为传统就业形式的补充,当前灵活就业市场呈现出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又有哪些新举措来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记者近日展开调查。
2亿多人的就业选择
过去几年间,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34.9%,创近5年来新高。2023年,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继续增加至1.4万亿元。
一些新的特征也在灵活就业市场显现。过去,建筑工、保安、家政等是灵活就业的主要人群。但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灵活就业市场不再局限在低技能、协助性、基础性岗位,越来越多具有专业知识与技术背景的年轻群体正不断涌入。
今年27岁的张女士毕业后曾就职于多家广告公司。在经历了四次“裸辞”后,她选择不再以传统签约公司的方式全职工作。她创建了小红书账号“裸辞小张”,还 建立了裸辞青年社群,正式开启了全职博主的生涯。在她看来,大部分选择裸辞的年轻人并不是别人口中的“躺平派”,反而是把工作价值近乎等同于自身价值的 “工作狂”。“裸辞后,虽然不上班,但仍然在工作,并且工作种类多了很多,有各平台创作者、有社群主理人、有自由撰稿人,还有线下活动发起人……”张女士 告诉记者,现在,她每月已经能接到固定的商业撰稿与文案合作,“目前的收入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日常开销,也可以让我自由地去其他城市旅居。”采访过程中, “自由”是被反复提及的高频词。对她而言,能够被赋予高度自由的空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或许是其选择灵活就业最重要的意义。
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表示,目前的年轻人对灵活用工、副业的接受度都比较高。究其原因,是数字技术、平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形态,因而成为2亿多人的就业选择。
权益保障的先行先试
虽然选择灵活就业的方式为劳动者提供了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发展方向,然而薪资福利不佳、权益保障有所缺失、职业规划空间较小,也成为灵活就业劳动者普遍面临的痛点,这其中又以劳动权益保障最为关键。作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一环,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民生、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这一方面,江苏一直在做积极地探索:将501万灵活就业人员信息纳入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32亿元;建成22个规范化零工市 场,并计划于今年再新建26个,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即时快招”服务。针对流动性大的快递人员,2022年下半年,江苏探索开展了基层快递网点快递员优先 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政策实施以来,共计有8923 名快递小哥参加了工伤保险。同时,江苏还积极争取成为国家首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省份,截至2022年年底,已将83.9万从事网约车、 外卖等行业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纳入职业伤害保障,累计参保订单逾12亿单。
一些城市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法。苏州市在全省率先上线新业态灵活就业线上参保一站式服务平台试点项目“盖雅工场”,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线上参保停保登记申请、社会保障卡申请办理、灵活就业委托代扣等业务。“过去,灵活就业人员完成参保流程需要流转养老、医保、银行等多个部门,比较繁琐。现在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不见面即可完成办理,一次参保,多部门共享数据。”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灵活就业科副科长张岚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还计划在平台加入医保、公积金等更多功能,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在无锡,也有一家为灵活用工和新就业人群行业提供服务的企业——闲不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整合社保、工商、税务、金融等公共服务职能,为覆盖周边的 5万~10万人口的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24小时在线的新就业服务一体机,只需几分钟,灵活就业人员就可以轻松实现登记注册、岗位查询、社 保缴纳等全流程自助服务的办理。”公司负责人王翱说。此外,公司还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涵盖电子商务、育婴养老、数据运维等一系列新职业新技能的在线教育培训,灵活就业者在家即可完成线上技能培训并获得就业资质。
呼唤更贴心的“政策雨”
尽管部分地区已经在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方面先行先试,然而,更好地让保障措施落地、让灵活就业成为稳就业,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在我们平台参保的人数还比较少。”张岚说。由于缺乏明确的劳动关系规范和组织保护,部分灵活就业者只能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保,这就导致失业状态很难被认定,社保金额逐年上涨带来更大经济压力,工伤保险也面临缴费主体、取证认定等难题。反过来,这些问题又进一步降低了劳动者的参保意愿,导致其在经济下行或失业后更加缺乏自救能力,进入“保障难—不交社保—保障更难”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些问题,经济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汪润泉老师建议通过制作缴费收益明细表等宣传手册的方式,罗列参保人员在不同缴费水平下可享受的参保待遇,并在社区层面加强宣传,做到政策信息入户。同时,建议政府部门降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缴费基数和缴费率,尤其是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中,加大财政补贴,减轻灵活就业人员的实际缴费负担。此外,他建议放宽中断补缴限制,增加补缴、预缴等多种参保缴费方式,开通网上参保缴费平台,简化参保审核流程 和待遇申领流程,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参保服务。
省人社厅社保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苏将在进一步落实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保补贴的同时,加强宣传引导,为群众提供养老保险待遇测算服务,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理念深入人心。突出重点群体,将持续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适时开展试点工作效果评估和政策扩围。同时,全面落实 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地无障碍参保,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网上参保登记申请服务,提升参保便捷性,为灵活就 业人员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