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记者连线我省多地制造企业 —— 疫情之下,制造业如何保产稳增
2022-03-25 06:3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付奇 王梦然 陈澄  
1
听新闻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肩负着各地经济“稳增长”的重任。作为制造大省的江苏,如何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已有应对疫情经验的制造企业又摸索出哪些新招?记者连线省内多地不同类型的制造企业,看他们如何保产稳增。

封闭式生产管理,保障“起步即冲刺”

这些天,在位于连云港的康缘药业中药前处理车间,出现很多低头进行药材切碎操作的女员工身影。由于劳动强度大,这一岗位原本多由男员工担任,但因疫情人员管控,生产人员短缺,原本是提取车间员工的她们,紧急前来支援。

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介绍,目前,康缘药业根据抗疫需求,正优先生产抗疫药物。为了抓紧生产,厂区100多名一线员工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情况下回归岗位,吃住在厂区,与时间赛跑。

保障用工是稳企稳产关键。记者从各地了解到,疫情下实行“封闭式管理”成为不少制造企业的首选。

地处无锡、苏州交界的江苏阳光纺织集团很多员工“跨市”通勤,此轮疫情发生以来,为有效防疫、稳定生产,集团300多位员工搬进公司宿舍“集中办公”。

“员工不缺岗,是保证产量稳定的关键因素。”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青化介绍,企业一方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强核酸检测、查验健康码等;另一方面做好对员工、尤其是“留宿”员工的服务保障工作,并发放伙食费、生活费等各类补贴。

在南京的埃斯顿自动化集团,为确保产量、推进有序生产,企业为生产人员安排临时的厂内宿舍,便于封闭式管理,“公司还依托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生产基地资源,实行多地生产,同时安排员工轮岗,甚至必要的时候调配生产工艺和生产质量人员加入到一线工作中。”埃斯顿总经办经营管理部总监陈银兰说。

货料,是企业防疫的一个重点。“为进一步防范进口物品疫情输入风险,公司按照南京市进口货物疫情防控要求,对进口物料做到定人、定位、定点管理。”陈银兰介绍,所有进口物料到货后均要先在指定区域进行外包装消杀工作,并由第三方进行物料核酸检测,待报告出来后流通至生产线。

企业厂区“封闭式管理”中如何提升防疫效率、保障生产安全?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数智化部总经理温智惠发给记者一段视频。记者看到,在盛虹斯尔邦石化EO事业部,安全工程师可以在“虹云”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厂区三维地图上,确认监火人员位置和行动轨迹,并填报一级动火作业的监护和完成情况,整个安全监管过程全部在线上完成。

“通过安全全流程管理线上化,使作业许可普及率提升25%、整改管理闭环率提升40%,保障企业疫情防控期间生产安全可控。”温智惠说。

储备原材寻找“替代”,避免供应链“断裂”

“关键原材料储备,也是保供保产的重要一环。”高青化告诉记者,阳光集团原料科与供应科已及时与相关供应商联络,采购羊毛、羊绒等原材料,储备量可保障20至30天的正常生产运行。

产品造得出,还得发得出。“当前阳光所有产品货物发运工作均在有序运转中。”高青化介绍,企业在严格落实政府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与物流公司深度对接,根据各地不同要求“因地制宜”保证货物发运,“例如我们送往上海的货,管控要求非常高,一般是在交界处,江苏的司机和工作人员进行卸货,之后由上海司机和工作人员装货、运输。”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供应链稳定,很多制造企业还第一时间启动“备用计划”。

陈银兰告诉记者,应对疫情带来的供应干扰,埃斯顿已有“应急经验”——首先是将供应链的区域选择从过去的相对集中转变为分散式和多元式;另外,对于疫区的供应商,企业正积极与其分享疫情之下生产保供的相关经验与措施,帮助供应商解决物流运输、生产调度等问题;同时,加强与供应商沟通“需求计划”,提前部署生产计划、提前备料、提前做库存,积极应对疫情干扰。

疫情期间,如何更高效调动各方资源,保障经营流通稳定?这就需要让供销两端更好地协同。

“我们努力让产、供、销集成得更紧密。”盛虹旗下斯尔邦石化生产部经理刘淼介绍,为解决行业企业间协同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盛虹“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连通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的行业产业链协同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促进物料不间断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显著降低经营成本。

数字化提升,“智造”转型确保有序生产

“科远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安全管理、防疫申报、远程办公、电子印章、网上招采等在线模块助力企业远程办公,确保防疫、工作两不误。”南京科远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胡歙眉说,基于EmporworX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研发应用,公司帮助不少制造业企业实现智慧化、少人化管理,解决疫情期间人工短缺及安全管理难题,确保企业稳定有序生产。

胡歙眉告诉记者,疫情期间,科远智慧的南京滨江智能工厂部分人员因管控被居家隔离,但得益于该工厂采用的自动化产线、自动检测设备以及iMIS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高度自主化生产调度、全过程管控追溯,减少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隔离员工通过iMIS系统实现居家办公,在家中即能完成生产计划调度、生产工艺调整等工作内容,工厂生产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数字化转型,让整个制造链条,从设计端到生产端再到销售端,提升了效率。“此次疫情对制造业的数字化水平是一次考验,更让我们企业确信数字化建设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温智惠表示。

不仅制造企业,上游的软件企业也感同身受。南京天洑软件有限公司致力于工业软件领域的CAE相关研发工作,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类企业,天洑软件不仅没有停止对下游客户持续提供服务,员工还从去年年初不到50人,扩充至现在近150名。

标签:
责编:梅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