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王雪晴 王雪梅)“急救知识科普、雷锋精神问答、爱心捐赠、解忧信箱……”3月3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我为同学做件事”2023年雷锋月启动仪式火热进行中,数千名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沉浸式”活动中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响应雷锋精神号召 “我为同学做件事!”
活动现场,康达学院的学生们结合医学院校元素和各自学部特色,从生命健康、护眼清洁、生态环保等各个方面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医学技术学部的展示区,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讲述爱心捐赠的故事,他们坚持“旧物循环利用”的理念,将置之无用但又弃之可惜的衣服回收捐赠给山区的贫困儿童。药学部利用学科优势,讲解药学药品特色,邀请同学们用有独特香味的药品制作香囊赠予同学,传递祝福。护理学部开展“全心‘权益’只为你”系列活动,开放心理辅导站、设立权益反馈日、一对一帮扶同学、设置校园暖心雨伞点。心理保健、学风共建、红色宣讲、暖心互助……现场学生们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了解并参与了来自众多学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项目。
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缪储煊同学在活动现场参与了“青春学堂,‘救’在身边”急救知识科普活动。临床医学部团总支学生会的同学们讲解了心肺复苏的操作和AED的使用方法,并现场演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我相信学雷锋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作为一名医学生,学院经常给我们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在必要之时伸出援手,将这份服务与奉献精神传递下去。”
据悉,自2021年起,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活动载体,全国学联发动全国学生会组织广泛开展“我为同学做件事”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服务同学根本性、普遍性、迫切性的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康达学院学生会轮值主席舒浩楠介绍说,“我为同学做件事”活动由院学生会发起,各级学生组织积极响应雷锋精神号召和“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已连续举办三年。近年来,康达学院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近万名青年医学生不断加入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队伍,服务朋辈、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的光芒。
爱心志愿服务 数十年如一日
雷锋月的启动仪式上的各类活动只是数十年来康达学院志愿服务的一个片段。
作为“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单位”“全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康达学院连续多年与市红十字会血站共同主办献血活动,近五年来献血师生人数超3000人,献血总量近百万毫升,为连云港市临床用血及输血安全贡献了青年之力。
在康达还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是“生命之约,大爱传递”发扬雷锋精神的志愿服务学生团队,他们每每利用暑假的时间,把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作为亮点,把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力量作为基本点,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以连云港市为主会场,在江苏省其余十二市及省外多地设立分会场,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有数届学生完成志愿服务爱心接力跑。他们发挥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到三区三县的社区开展爱心义诊服务,赴医院进行导诊服务,深入乡村开展“三下乡”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三献”科普服务、急救技能培训,九年来共开展义诊活动100余场,急救、健康知识科普教学90余场,受益人数达十余万。
在团队连续多年的耐心科普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三献”的概念,甚至主动了解“三献”的相关知识。“曾有一位开朗的老大爷在测血糖的时候主动和我聊起器官捐献,他说自己愿意去世后把身体交还给自己的祖国,让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曾连续两年参与项目的丁宁同学对这一幕记忆犹新。正是在课堂外的志愿行中,学生们感受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生命之约,大爱传递”品牌团队项目外,更多的康达学子将雷锋精神贯彻到学习生活中,在寒暑假里换上白大褂、穿上红马甲,深入基层“医”线、投身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百万救护”初级救护员培训班、生命科学馆CPR第二课堂、急诊医学特色课程班……基于学院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急救技能的学习,他们利用所学知识面向所需群众开展CPR、海姆立克等急救技能培训,邀请居民实际演练操作,不断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得到广泛普及。近年来,康达学院也涌现出一批如“中国好人孙嘉宁”等在高铁、街边等公共场合救人的青年医学生,他们发挥专业医学水平,铭记“救死扶伤”的医学誓言,化身为实践和行动,为中国健康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奉献,彰显新时代医学生的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