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关于预任教师职业发展之路的思考
2021-09-01 14:41: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舒翼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日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本文依据《意见》,对未来预任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政策引导;基础教育;教师职业发展

上述文件对校内校外的教育范畴、教学时长、评价机制、运营手段等作出了明确规范。政策旨在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缓解家庭负担和教育焦虑,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达到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最终目的。其整体思路是:优化教育生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系统化治理,完善评价机制,提供课后服务;综合化治理,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严格落实政策,筑牢学校教育主阵地,作为教育从业人员必须善于在变局中破困局、开新局。

一、两个层面的现状与反应

依据上述政策的目标和思路,可以分两个方向来讨论,即校内和校外的教育管理。

校内教育管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强调,“根本之策在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就是让学科类的学习回归校园,不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令人欣喜的是,政策出台以来,几个全国试点城市纷纷作出反应,积极拥抱变革,加速布局素质教育。作为全国贯彻落实政策9个试点地区之一的北京市率先行动,北京广渠门中学已经制定了校级工作方案,提高教师教研组活力,加深对学生课后作业研究,指导教师给学生分层布置作业;上海市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形式的月考和联考;宁夏要求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各地要制定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具体方案,以基础托管为主,素质拓展为辅。管好教育教学秩序,管好考试评价体系。

校外教育管理。政策出台之后,已经有部分教育机构迅速反应,转换赛道。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抓住智慧教育行业新机遇,如:海亮教育与海康威视合作的“智能校园联合实验室”;二是转战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如:2021年7月亮相的好未来“同舟计划”;三是率先抢占课后托管市场,如:8月11日的《告精锐学院及家长书》提出定制个性化家庭教育及托管中心;四是拓宽素质教育门类,如:咕比启蒙课和斑马APP相继推出更丰富的启蒙素质教育课程。由此可见,教培行业如果能在规定时间和规定教学范围内开展培训,回归教育公益属性,划分好校内和校外的教育界限,与校内的学科教学形成互补关系,同样可以有广阔天地。

二、新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教育、培训和院系类行业的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全就职行业排名,由2020年第4季度的第3名上升至2021年第2季度的第1名。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增加、供给下降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的发展势头依旧强劲。教育和培训类职业总体需求量仍大幅增加,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师以及教务人员类岗位的需求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可见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只增不减。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及《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前者提出“保证2021届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安排到中小学校任教”,后者为非师范教育类研究生提供资格认定开通便利渠道,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办法。政策也要求各级各校核定教师编制,配足配齐教师,制定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办法等来保证教师的权益。通过政策支持,为学校吸纳人才、留住人才。

政策希望通过外塑环境来内强素质,对整个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对五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提出了四大要求,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结合最新的《能力标准》,政策将会给预备教师带来哪些职业挑战?

首先,遵守师德规范依旧是重中之重。致力于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理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争做着眼新时代的“四有”教师。

其次,扎实的教学实践能力始终是必备的基本功。中学专业师范生教师《能力标准》,从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两个方向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相关知识的同时,要会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新要求下,需要调整课堂设计,结合学生课堂的实际反馈,预判课程重难点,有策略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确保45分钟的课堂效率。固守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式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创建有意思的教学情境,引发探究式学习,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满足学习需求。

再次,政策对综合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负担不容忽视,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将理论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收集和分析学情,建立学生档案,以便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做好家校沟通,在理解家长心情和需求的基础上,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家校联系中,教师要学会掌握一定的沟通和谈心谈话技巧,还可以尝试定期开展家长讲座,传播科学育人理念。

最后,在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中不断强化内生动力。政策对学校提出了课后托管要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答疑,组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因材施教,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第二课堂,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这其中体现出来的跨学科教学与合作教学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目前应试教育暴露出来的单一评价体系,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放学后的美好时光。

三、紧紧抓住转型期的职业机遇

按照新的监管要求,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教师与运营人员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为避免在教育竞争市场上被淘汰,要善于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熟练掌握最新的信息教学技术,利用互联网+教育,促进中国乡村教育振兴,扩大对外开放平台,让中文和中国先进文化走出去。机构转型将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艺术、体育、科技、德育等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占比,在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和终身教育上提供方法类的指导,以往被认定为“非核心”课程的老师,将会有更多舞台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是由经合组织发起的国际性教育调查,面向区域内4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大规模测评,其中一项关于教师新的发展需求的调查表明: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教学、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能力、应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成为呼声最高的三个职业发展需求。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较少受到课程标准、教学场地等因素限制,教育机构实际上在素质教育方面具备更强的优势,为有创意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更加自由广阔的教学实践平台。因此说,规范化的管理并不是让教培行业无路可走,预任教师们对此不应持悲观消极的态度,而应积极拥抱变局,摒弃利用教育焦虑谋取利益的思维定势,让校外培训成为校内课堂的有益补充,给学生们带去丰富审美和生命体验,在少年儿童的成长关键期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综上所述,政策实际上是进一步迈向全面素质教育,这对于肩负立德树人使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预任教师应未雨绸缪,掌握自己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尽早锚定职业生涯方向,抓住实习实践机会,在真实课堂上磨练教学本领,在班级管理中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储备更广泛的文化知识和与人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同时,积极鼓励和提倡预任教师参加支教计划,应聘特岗教师,报考公费师范生,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输送到偏远地区,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城乡均衡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可考虑加入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跨院系跨学校邀请授课教师;为教育类研究生增设课堂教学实践类的选修课程,开展微格实训课堂,与市场需求接轨。

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应凝心聚力,立足社会现状,遵循发展规律,坚持自我更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作者 南京大学 舒翼)

标签:教师;教学;素质教育
责编:吕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