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杨储睿)始建于1959年的南通节制闸,发挥引江灌溉,防洪抗灾,生态补水功能,70多年惠泽江海平原,成为南通的老坐标。如今,老闸已退出历史舞台,新建的首座闸站一体化大型水工建筑物,成了南通的新地标。以其命名的节制闸社区,占地 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000多人,社区党委书记施建明,曾是工程兵某舟桥团一名优秀军人,他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发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与同行们一起将其建成了南通市最富裕的村(社区)之一,施建明也成了广大兵支书追寻的坐标。
少年壮志不言愁
1992年12月,18岁的施建明如愿穿上了绿军装。这批新兵从南通港起运,经上海港抵达福建福州市马尾港。一路上轮船颠簸得非常厉害,颠得人高马大的施建明五脏六肺好像都移了位。上级发给每个人12只面包做路粮,他一口也吃不进。带兵干部把他从船舱扶上岸,进入工程兵某舟桥团白沙营区后,对新兵列队进行点名,当喊到施建明时,他尽力应了一声,旋即苍然倒地。强烈的晕船反应,使施建明连续几天不能进食,人也瘦了一圈。他倚在床边,看到窗外的训练场上,新战友们一个个意气风发,龙腾虎跃,真恨自己不争气。施建明坚持进食,坚持锻炼,坚持与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终于在新兵训练中拔得头彩。训练结束分到连队的当天晚上,他给家里写了一封长信,其中有以下几句话:“不加入党组织,不成为一名优秀军人,决不回家见爹娘!”
铁匠的儿子是块钢
舟桥兵的训练场不是陆地,而是在江、海、河、湖上。无论是训练还是演练都极其艰苦。他们每天搬运的设备器材中,最轻的每件10多公斤,最重的一件达370多公斤,每人每天搬运的器材装备,累计都重达20吨以上。第一次进行海上演练,施建明就把一套半新旧的军装磨得稀烂,右胯下的皮肉也被磨破了。海水、汗水、血水与军装粘成一块,晚上睡觉脱衣裤不得不又撕又剥,痛得他满头直冒冷汗。
施建明在服役四年期间,由于表现突出,先后被评为“岗位奉献个人”“十佳优秀班长”“优秀团员”“优秀辩手”以及“优秀士兵”,七次获连嘉奖,五次获营嘉奖,九次获团嘉奖。1995年3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用实践证明,铁匠的儿子真是一块好钢!
曙光人看到了曙光
1996年,又是一个12月,施建明退伍回到了故乡。那时,乡镇企业刚刚改制,大大小小的工厂均被个人收买或承包。施建明不眼红那些做老板的男人,他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到经济落后的福利村,当了一名收入微薄,但责任厚重的村干部。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他在天生港和永兴两个街道所属的福利村、五星村、八一村、曙光村和节制闸社区一干就是25年,有的村他甚至几进几出,但无怨无悔。可喜的是,施建明的足迹留在哪个村,哪个村就变得村强人富环境美。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他也从一名年轻军人,蝶变成了优秀基层党委书记。
最令施建明难忘的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许多代表历数他在曙光10年施政的业绩,有些非常细小的事情,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可老百姓记在心上,放在肚子里,都念他的好。老百姓的好口碑,感动得这位铮铮铁汉两眼渗出了泪花。村民代表们第一次看到兵书记当众流泪,不禁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父亲的吻是放心的吻
今年3月20日深夜,施建明接到永兴街道主要领导的指示,要对辖区赛格公寓1号楼进行封控。他立即带领社区一班人,对29户55人进行逐户逐人排查,一边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官方消息安抚群众,一边组织社区干部帮助居民准备生活物资。由于封控、转驳人员及时,为社区下一步防疫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从3月31日起,施建明吃住在社区,一连几十天坚守在防疫一线,他的爱人保小丽是个贤内助,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让丈夫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到抗疫工作中去。施建明从调度物资供给,到组织核酸检测;从巡查防疫盲区,到纾解居民情绪,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他在部队军训中落下的腰痛病又犯了,疼痛难忍。本该送医院治疗,可施建明想到,防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自己是第一责任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岗,于是贴了两副膏药,又和同志们一起,继续奔波在防疫工作的路上。
施建明转到地方工作后,25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忘我奉献,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组织书记”;他带领的社区也多次获得“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他到节制闸社区工作时间不长,却向全体居民也向父亲交出了一份令大家满意的答卷。父亲把担心换成了放心。春节期间,老夫妻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把儿孙们都邀回家。酒过三巡后,略有醉意的父亲忽然站起来抱住他,使劲地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个吻。这让施建明倍感意外,一向严肃有余的父亲,怎就这样了呢?他仔细看着父亲的双眼,似乎读懂了老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