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年轻干部:“勤”“能”“补”“拙”是良训
2022-07-04 14:2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从校园到基层,从城市到乡村,从书本到实践,变的是愈发成熟的心智,不变的是一腔干事创业的激情。在基层近一年的学习和磨砺当中,“勤”“能”“补”“拙”的四字良训铭记在心,这四字“良训”有助于年轻干部在起步阶段墩好苗、夯好基。

“勤”——业广惟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年轻干部必须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勤于思考,方能在诸多事务中积累经验、磨炼本领、拓展思路。尤其是在基层,接触的大多是全新的工作,那种认为日子久了自然而然就能熟能生巧的想法是幼稚的。忙忙碌碌,未必就是“有为”,盲目耕耘,未必就能丰收。因此哪怕是再微小的一项事务,不钻进去学,不沉下心练,就无法从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劝君惜取少年时,莫使青春东流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消极态度绝不是年轻干部的“样子”,因为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蹒跚学步时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无法复刻、无法重来的宝贵经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结果就是“夹生饭”,将来即使“回炉重造”也未必能补回来。唯有勤学苦练、勤奋务实,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与经验,才能迈好“官之初”生涯的第一步。

“能”——成事在能,报国须练非凡艺。纷繁芜杂的问题、棘手难解的困难,是基层的“家常便饭”。是否能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担当责任是检验一名干部综合素质的试金石。因此,无论干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能力永远是年轻干部的立身之本。想要增本领、长才干,就必须勇于走出“舒适圈”,努力扩大“能力圈”。年轻干部“一个猛子扎到底”,免不了水土不服。脸红耳热几次,手足无措几回,这是常有的事。这种“不适应”,根本上来自于“欠火候”,那些担重任、挑大梁的楷模,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千锤百炼,哪一个不是经历了爬坡过坎?因此,年轻干部要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趟几回“湍河急流”,在摔打中砥砺自身,锤炼出与新发展要求同频共振的过硬本领,才能成为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

“补”——缺位善补,我不担当与阿谁。补位意识是一名干部在基层锻炼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思维、一种素质。一有困难就退缩、一遇矛盾就上交、一看重担就回避,对于该做的工作推诿拖延,对于能做的工作视而不见,这是没有主动担当精神的体现。基层是大有可为的天地,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完成;青春是担当使命的好岁月,有无限的可能值得探索。拥有如此良好的条件,年轻干部要学会转换“身份视角”,强化“工作嗅觉”,以一种“主人翁”而非“局外人”的姿态,积极寻找可以贡献力量的机会,主动站上担当重任的位置,不要变成“等靠要”的干部——等安排、靠别人、要好处。只有牢牢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使命,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拙”——虚心守拙,板凳需坐十年冷。年轻干部刚出校园,迈入基层,总会被认为是体验生活的,“镀金”的。只有彻底抛弃“当跳板”的过客心态和“混资历”的浮躁心境,才能真正撕掉“飞鸽牌”的标签,干出“永久牌”的口碑。在基层的时光是沉淀的时光,是酝酿的时光,是褪去身上骄气、洗去心中浮躁的时光。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想着“抄近道”“坐快车”。基层工作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宝藏,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力量,只有放下架子,摆低姿态,给予手头工作、身边群众以足够的尊重与诚意,将其视作工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宝贵部分,而非可有可无的仕途跳板,身边人才会改变对你的看法,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才会敞开心扉说亮话,给你开小灶、传真经。(作者:梁一,2021届江苏省委选调生、泗洪县石集乡石集居党委副书记。)

标签: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