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吴工)近日,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名单公示,吴江共入围3家,入围数量位居苏州大市第一。入围的项目分别是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一网双平台”特种电力电缆智能工厂、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基于5G+数字孪生技术的光棒智能工厂、江苏港虹纤维有限公司功能改性聚酯长丝智能工厂。
智能制造是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吴江是全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近年来密切出台政策,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工厂(车间)的建设,带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为行业转型升级树立标杆。截至目前,吴江已有7家省级智能工厂、144家省级智能车间,连续五年领跑全省。
深耕智能化改造,树立行业转型标杆
走进亨通力缆智能工厂,与传统生产车间不同,这里告别了简单加工和重复拼装搬运,只见充满科技感的机械臂、进口的生产设备、流畅的输送带正高效自动化运转着,实现了智能化的生产流程。
“这个是德国进口同心绞,这边是进口高速交联生线,这个是智能码垛机器人,我们是行业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亨通力缆制造研发中心总监吴志勇告诉记者,3年前,这里有8条生产线、120多位员工,年产值是3亿元;今年,这里发展成了15条生产线、80多位员工,年产值预计将达到12亿元,这样的提升,正是得益于企业不断深耕智能化改造。
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企业面对产业更新迭代的现实需求。为此,亨通力缆投资近2亿元,历经3年多的努力,建成了响应时间缩短、资源消耗减少、质量效益提升、运营成本降低、环境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智能工厂。
同时,以“一网双平台” 智能化引领,即以工业互联网为依托,融合应用国家电网智慧物联网、企业工业互联网两大平台,加快企业智改数转,为国内整个电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树立标杆。
诊断服务先行,加快推进改造进程
亨通力缆积极建设智能工厂,成为电缆行业智能化先行者的案例,背后离不开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该智能制造诊断服务依据各级智能工厂认定标准,重点从智能生产、智能装备、智能管理、智能物流、集成优化、信息安全、智能设计、模式创新等要素,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帮助企业和国内外先进行业的企业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预判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通过这些信息和数据,我们从顶层设计入手,立足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的短板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吴江区工信局智能制造与装备科科长张慧恋表示,从去年开始,他们组织专家团队,多次深入企业工厂的生产一线,进行实地勘察、调研、问诊,为企业提供一份量身定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进程。
永鼎股份通过智能制造诊断,充分利用5G+数字孪生技术,采用最先进的VAD+OVD工艺,构建了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个性化的智能生产模式,有效推进了国内光线预制棒技术和工艺的改进,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港虹纤维智能工厂打通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孤岛”,将上下游企业和公司内部智能制造紧密联系,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打造行业内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些案例,都是以智能工厂为抓手,实现生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带动整个行业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截至目前,吴江已为497家企业完成“一对一”智能化诊断,1000余家企业开展关于工业互联网研究应用,上岗应用工业机器人6800台套,推动3000多家企业“步入云端”,各类成绩在全省县区中遥遥领先。
密集出台政策,激励企业加大投入
尽管推动企业建设智能工厂(车间),能有效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仍有一些中小企业存在 “不想转、不敢转”的情况。为此,吴江密集出台了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的投入。
“中小企业是吴江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中小企业活了,经济才会活。” 张慧恋告诉记者,为鼓励企业转型,吴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了两轮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又提出工业互联网和智改数转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系,赋能工业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智能工厂(车间)的培育上,区工信局通过摸排意向企业名单、实地调研走访、智能制造诊断等方式多措并举,系统化推进申报工作,充分发挥智能工厂的典型示范和推广引领作用,推动全区工业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的转型步伐。
当前,吴江已累计投入智改数转项目140亿元,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550多个,鼓励企业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依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吴江立足现有产业优势,积极打造纺织、印染、电梯、铸造等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华为、海尔、徐工等平台技术优势,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采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