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记者 杭春燕 梅剑飞 付奇 许海燕
如果面前有一座又一座高山,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你会愿意做那个勇敢移山的“愚公”吗?
记者在回访中发现,这四年中,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不确定性”考验,超过九成的“冠军企业”选择了做“愚公”:坚持叩石垦壤、滴水穿石,用长线思维思考问题,而创新则成为他们的“掘进”利器。
“冠军企业”为何选择持续创新
“成熟的技术未必一直适应市场需求,而成熟的企业能够在一轮又一轮技术浪潮中保持领先地位”——回访中,多位企业家向记者强调了类似观点。
苏州赫瑞特电子专用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半导体信息材料加工设备的企业。2014年之前,赫瑞特生产的研磨、抛光、倒角设备在智能手机玻璃屏幕加工领域占有80%的市场份额,目前仍有1.5万台在手机生产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手机玻璃屏幕材料、生产工艺改进等因素的影响,手机市场对此类设备的需求大幅下降。
“几年前,我们就开始转型,把精力全部放在高端半导体前工序装备制造上,立志改变高端半导体材料加工设备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董事长王文戈表示,经过潜心研发,在完成相关硅片加工设备开发的同时,目前已完成新款双面研磨/抛光设备的开发,预计3年内全面进入市场。
新时代来了,失去市场的老技术再成熟也要果断抛弃;新需求来了,没有路径可依赖,再困难也要勇敢“破局”。
经济下行压力下客户要求产品降价、疫情导致物流受阻、全球性的芯片荒,主攻电梯配件领域的江苏威尔曼科技有限公司这几年遭遇了接踵而至的困难。
“没有退路,只能靠创新破浪前行!”因为疫情,人们对电梯交通额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威尔曼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推出IC卡呼梯系统、手势呼梯信号系统、语音识别信号系统、人脸识别信号系统、非接触式信号系统、全息交互信号系统等,既满足了客户对于防疫的新需求,又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系列,在国内国外形成了“超预期”销售。当下,威尔曼又在向储能和汽车电子领域拓展。
相较于“形势所迫”的“绝地反击”,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持续创新,向更高、更强发起主动冲击。
总部位于如皋市的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32年来专注于精密轴承滚动体的研发、制造、销售,是世界钢球行业第二强。
然而,面对行业第一的日本企业的技术高山,力星股份还是心存遗憾:“受原材料、检测试验等因素限制,国内高端产品的产业化率较低,绝大多数产品属于中低端。”企业相关负责人何海航告诉记者,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改变行业现状,力星股份正在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该中心集“专业人才培养—原材料研究开发—基础应用研究—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于一体,“我们的目标是在3—5年内成长为真正的世界冠军!”
2021年年初,发展态势良好的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十四五”规划及中天科技集团绿色低碳制造大纲,明确向新能源领域延伸布局。“抢占‘双碳’机遇、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集团决心超前布局‘双碳’超长赛道。”公司董事长薛济萍解释说。
海上风电是我国低碳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正是逐鹿该板块的主力企业之一。中天海缆工作人员表示,为抢占新机遇,公司正在全国布局研发制造基地。今年4月,旗下全资子公司南海海缆自主研制生产的环保型海底光电缆,在广东陆丰海洋工程基地顺利交付。
成立于1990年的四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专业冷链装备、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在速冻设备、罐式集装箱等细分领域稳居全球前三。
“企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空白领域,持续推动产品迭代创新。”四方科技相关负责人楼晓华告诉记者,当前公司正在研发复叠式制冷压缩机组,首次探索使用氨和二氧化碳复叠制冷工艺,研发成功将填补国内市场空白,量产后预计每年可给企业带来超亿元的营收。
在实践中摸索多元创新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冠军企业”的创新路径非常多元:既有“无中生有”的颠覆性创新,也有“优中更优”的持续性改良;既有生产层面的技术革新,也有经营层面的管理变革,不一而足,但都是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真经”。
——专注“缝隙市场”,创造更优产品。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排名较上年上升了90位。公司董事长季丙元向记者表示:“逆势走强,得益于企业坚持差异化,永做钢铁细分行业的领跑者。”
公司专注特钢主业,在产品性能优化上持续发力。比如,2021年获“江苏精品”认证的热轧球扁钢产品,解决了大规格球扁钢韧性强度不够、耐低温性能不足等难题,质量性能优异,填补了我国大型高技术舰船船体制造领域的空白,已试用于我国某新型驱逐舰、全球首艘最大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等大型船舶。
2021年底通车的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全长10.79千米。竣工验收显示,这个交通运输部首批立项的科技示范工程,堪称“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专注特种混凝土研发制造的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该隧道的成功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据苏博特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介绍,企业针对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开展了集中攻关,提出了抗裂性评估与设计方法,开发了核心功能材料,攻克了开裂风险点识别与抗裂性精准调控技术难题,填补了该领域技术空白。
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微电机的“冠军企业”,全球每5台空调或每6台洗衣机中,就有1台微电机是“雷利造”。凭借数百项专利的创新优势,雷利电机已成为包括近3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众多优秀客户最为信赖的合作伙伴。近年来,随着家用电器对智能、节能、降噪要求的不断提高,雷利电机持续优化产品性能。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的严峻背景下,企业仍然实现营业收入14.65亿元。
——替客户找痛点,主动创造需求。
南京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夺冠”之路,始于电力行业的巡检机器人研发。
2021年3月,经过为期数月的稳定运行后,亿嘉和正式发布“羚羊 D200”智能操作机器人。这是一款集巡检、操作、应急于一体的智能操作机器人,搭载具备数据分析及预警能力的集中控制系统,能够在复杂、紧急场景下稳定作业。
“研发人员在考量电力行业复杂作业场景中发现,电力客户更需要机器人‘伸出双手’配合人工一起完成更多高危复杂工作,由此定义功能、设计产品,启动了新型操作机器人的探索之路。”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这一新产品的问世,电力、地铁、化工等行业全场景无人值守的工作环境,实现了从“巡检机器人”时代迈入“操作机器人”时代,直接解决了目前行业存在的高危、高成本痛点。
——精益管理赋能,促进企业焕新。
成立于1979年的镇江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底被工信部评为全国第一批5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之一。
2018年,公司与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导入“精益生产”项目,2019年同步开展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促进生产全流程更新。目前,企业全液压转向器产销规模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2021年,集团生产经营指标创历史最高,集团销售收入合计达到7.1亿元,公司下辖液压马达生产基地——大力液压马达股份有限公司再次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
——并购其它企业,获得全新机遇。
2022年初,全省各地相继进行“智改数转”服务商甄选,赛摩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江苏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取得了南通市、扬州市的资格认可。
从一个装备制造企业,转型成为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企业,赛摩的转型方式是先后并购参股数家智能工厂信息化管理软件公司、工业机器人公司、智能物流公司、云计算大数据公司。“如今,我们的业务涉及自动化仓储物流、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多个板块,客户覆盖奇瑞汽车、宝丰能源、三一重工等多家重量级企业。”公司负责人说,目前赛摩的智能制造生态圈初成,营收逐年递增。
2020年7月,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以8066万元收购江苏海洋100%股权,旨在快速增加“闭式塔”产销规模,填补公司产业结构不足;与此同时,全资子公司海鸥亚太通过收购,获得了位于马来西亚的TCT公司100%股权,成为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并更好地进入民用冷却塔市场的新增长点。2021年江苏海鸥营业收入达11.30亿元,较2018年增长87.14%。
“动力之源”的动力从何而来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本报调研组特聘专家、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程俊杰解释说,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更加讲究专注性,聚焦细分市场,注重产品和品质;更加讲究持续性,对细分市场拥有敏锐的嗅觉,并基于市场变化和问题导向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协同性,往往通过集中一切力量汇聚起创新的澎湃动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政府着力营造的开放氛围中,受访企业群体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呈现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院所、企业与政府多元联动的创新态势。
——上下游企业共同攻关。
印刷油墨普遍存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的问题。随着全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解决这一难题的需要日益迫切。但要减少油墨污染并非易事,需要对油墨配方、适用设备、印刷工程技术进行全面更新。近几年来,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被誉为“绿色印刷”的阳离子光固化材料领域持续投入,开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但“实验室里的技术”,必须要在下游得到广泛运用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公司董事长钱晓春介绍,为推广“绿色印刷”技术,他们主动与下游油墨企业、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印刷品公司成立产业联盟,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在应用过程中,一批技术难题得到逐个解决,目前,阳离子印刷技术已分别在数码印刷、柔板印刷、凹版印刷等领域取得成功案例,“样板工厂”陆续投产。
——企业与科研院所携手。
中兴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是国内无缝不锈钢管领军企业。公司董事长仇云龙告诉记者,通过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所合作,去年成功开发了核电用碳钢无缝钢管,成为国内第一家碳钢无缝钢管进入核电领域的企业。目前已实现12种规格超大尺寸核级金属构件的国产化制造,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
2021年,禤国维国医大师工作室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成立,旨在研发生产更多高品质皮肤科特色中药;2022年,刘良院士—江阴中药产业研究中心在天江设立,致力于开展广泛的中医药领域科研合作,创建集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医疗健康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9月,获“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10月,入选我省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入库企业名单……今年以来,总部位于江阴市的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创新赛道上捷报频传。
“当前,公司处在第三次创业转型关键时期,正在深化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双良低碳研究院执行院长鞠贵冬介绍,公司对内打造“储备一代(前瞻性技术布局)、研发一代(关键技术研发)、生产一代(产品能效提升)”三级产品研发体系,并依托院士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自主创新;对外借智借力,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等合作,孵化高新技术和产品,提升公司技术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政府牵头立项创新联合体。
“大分子生物药的研制有多难?差不多是从一片空白起步,去造一架大飞机。”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高级副总裁周辉向记者介绍,信达生物研发上市的PD-1单抗达伯舒,令不少癌症患者奇迹般重获新生。这款药从立项到产出,耗时7年,是从1700多个备选分子、数以亿计的抗体里挑选出来的。
历经11年发展,信达生物成功打造了集研发、生产、商业化等全产业链布局的世界级生物制药集成平台,8个药品先后获批上市。今年11月,由政府牵头立项、信达生物主导的苏州市单克隆抗体研发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成立。“联合体将面向国产替代、关键空白技术攻关等问题,协同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等‘同盟军’,形成创新研发—工程制备—临床应用的全场景突破,推动产业全面升级。”周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