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句句叮咛,深深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人民的真挚情怀,为进一步开展好民生工作指明方向、凝聚力量。
6月25日至26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宿迁市泗洪县接待信访群众并到乡村振兴联系点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小切口”滋养“大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江苏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在泗洪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信长星接待信访群众。有的群众反映小区雨季路面积水严重,部分地下室雨水倒灌,同时停车位偏少。有的群众反映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不足。信长星边听边记,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与省住建厅、省信访局和宿迁市负责同志一起研究解决方案,逐一给予回应。他说,群众家门口的事,最具体、最迫切,一定要将心比心,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地解决好。要坚持从“办好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举一反三、全面摸排,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住宅小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居民幸福感知度的“最近触点”。近年来,江苏聚焦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在徐州市鼓楼区白云小区,随着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结束,287户居民又住上了“新房”。而就在今年2月之前,始建于80年代初的白云小区,还是一派路面破损、基础设施不全的模样。污水外溢、停车难、采光不足……针对居民们提出的困扰、痛点,小区改造方案根据民意“量体裁衣”,经过3个多月的施工,小区道路、绿化、停车、下水管道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停车位增加至50个左右,有效缓解了停车难。社区内树枝得到优化修剪,小区采光率大大提高。老旧小区改造事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 年江苏共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1617 个,惠及居民户数约 50.2 万户,改造建设完工率位居全国第一。
从小区出发,步行15分钟范围内,不仅可以吃饭、健身、逛超市,还能享受便捷政务服务、就医买药……如今在江苏,15分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社区生活的“幸福温度”。在社区建设老年助餐点,村里老人也能享受上门送餐服务,2023年,扬州以3930户适老化改造、改造提升33个社区助餐点、83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的实干,诠释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幸福景象;在社区和村里的医保服务点可以直接办理参保登记、参保信息查询2项直办业务及13项代办业务,南通以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全市所有村(社区)医保公共服务全覆盖;百姓家门口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经过“见缝插绿”,变成可休闲、可健身、可遛娃的绿色共享空间,自启动口袋公园建设以来,南京市已建成80余个口袋公园,家门口的“方寸之地”尽显民生幸福。扫描各地惠民生、兜牢民生底线的“微镜头”,一个个细节拼贴出全社会保障民生的暖心全景。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落到细处,幼有所育、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既是百姓期盼,也是民生工作的努力方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2024年江苏将办好55件民生实事,涵盖与群众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其中,13 件为新提出,42 件为接续实施。
回应农民热切期盼,因地制宜绘就和美乡村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承载着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调研过程中,信长星随机来到群众家中,进厨房、开冰箱,询问子女工作、家庭生活等情况,听取对建设和美乡村的意见建议。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要尊重群众意愿,规划先行、精准施策,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让日子越过越幸福。
各地村落因自然环境、历史形成、文化结构不同,类型千差万别。因此,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标准答案。近年来,江苏以“先布局再落子,先规划后建设”为原则,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一幅具有江海平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画卷正在江苏大地缓缓铺陈。
桃源村 来源:无锡市农业农村局
穿行于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粉墙黛瓦依山傍水,斑斓步道蜿蜒向远。夏日初至,满园桃香和咖啡香气交织缠绕,融汇成“三产融合”的生动图景。桃源村抓住省级闲置农房盘活试点的契机,以“先整理、后盘活”的发展路径,在全市试点发展依托阳山水蜜桃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培育了20多个文旅项目。2024年,桃源村入选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从“一只桃子”到“一片桃源”,古朴乡村已变身宜居宜业新天地。
黄窝村 周梦如/摄
桃源意蕴难寻,山海之景亦是。连云港连云区黄窝村,西望云台山脉、东眺黄海辽阔,地高水清处,全面振兴的故事悄然酝酿。规划伊始,通过实施水系修缮改造、岸线绿化疏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10余项工程,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凰窝景区”“渔家民宿”“渔村文化展示馆”等一系列特色项目接连落地,人居、产业与自然全面融合,一座现代化海滨小镇跃然眼前。
自然资源是乡村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文化内涵也是避免“千村一面”的关键抓手。在苏州吴江开弦弓村,一场关于“江村”的探索从这里开始。1936年,费孝通走访开弦弓村及周边乡镇,写下《江村经济》,让这里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农村的一扇窗口。80余载光阴之后,开弦弓村打造出江村文化园、江村1936·南园、北园、山水桑田等项目,并采用“合作社+大户+专家”模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有颜值、有乡愁、有产业、有活力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中国·江村”的规划项目也成为了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的连片乡村规划,并于2022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国土空间规划优秀案例”。
回望2023年,江苏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村内道路等公益性事业发展,共建设3000个左右村内公益项目,农民群众满意度超过95%。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共确定了约2.1万个规划发展村庄(分布在约1.06万个行政村中),各地已开展8300多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2023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提出,计划到2025年,将3000个以上行政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关切百姓增收致富,特色产业助力富民兴村
位于丘陵地带的泗洪县,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十分丰富,加之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水稻、高粱等在沃土上生长……调研中,信长星来到高粱种植基地,在田间地头察看作物长势、了解土地托管情况,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葡萄种植基地,深入大棚,看品种、问产量,鼓励当地发展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归根到底要靠产业发展。行走在江苏南北、运河两岸,可见昆山的阳澄湖大闸蟹名扬海外、宝应县的“小荷藕”香飘四方、丁庄的葡萄串起“致富果”……随处可以清晰感受到,江苏正成为极具历史底蕴、引领乡风文明、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来源:宝应县融媒体中心
六月到,荷花开。“中国荷藕之乡”宝应,阵阵荷香扑鼻而来,满眼绿意,步步风景。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荷藕产品生产地,宝应县内荷藕种植面积有10.8万亩,已逐步形成涵盖种植、加工到采制、外销的全产业化链条。小小的莲藕为当地产业发展增速的同时,也满载当地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希望。“今年夏天气温高,看长势,又会是一个丰收年。每吨可以卖2600元,我们这片2500亩的荷藕基地年产值就能达到910万元。”宝应县广洋湖镇的莲藕养殖户礼步广喜不自禁。
产业致富、联农带农,是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回望2023年,江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3万元台阶,达到30488元,同比增7%,城乡收入比缩小至 2.07: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江苏正进一步涌现机械化、智能化、生态化、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六化”并进、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
走进由国内乳制品领军企业投资建设的富杨食品公司,信长星参观产品展示、了解工艺流程,对企业联合奶源基地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一块酪”全产业链,助力东西部产业协作给予肯定。他指出,随着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乳制品市场空间很大。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在科技创新、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推出更多营养、健康、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实现企业成长的同时,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日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表示,下一步,江苏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支点,以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以“单项冠军”培育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突出产业深度转型,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角逐未来产业;突出链式深度融合,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休闲农业发展等重点,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产加销纵向贯通,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突出区域联动发展,推动构建科技创新带、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农产品加工集群“一带一区一集群”的发展格局,以农产品加工集群建设形成乡村产业振兴增长极。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王心婷 柏丽娟 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