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是近年来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热词。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链现代化是基础。
近日,江苏南通市委财经委会议专题研究产业集群培育和优势产业链建设工作,强调要深入落实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加快突破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支持优势企业垂直整合产业链,不断丰富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
16条优势产业链图谱
7月上旬,近百名企业家从南通市汽车及零部件、5G通信产业链培训班结业。至此,由南通市工信局委托张謇企业家学院举办的产业链培训班已举办6期,培训企业家600多名。参加培训的企业家认为,这样的培训,给了同一产业链上企业相互交流和对接的机会。
南通市汽车及零部件、5G通信产业链培训班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南通在结合现有产业集群基础、注重与全省优势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基础上,梳理出了16条优势产业链,并于今年3月建立起市领导挂钩联系工作机制,计划通过2至3年时间,将8个发展前景较大的优势产业链分别培育成超500亿级的产业集群;其余8个产业链在行业内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力争使16个产业链总产值规模接近8000亿元。
这两方面合计16条优势产业链分别为: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高端家纺、金属制品、金属新材料、集成电路、输配电设备、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化学纤维、汽车及零部件、纺织面料、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5G通信。每条产业链规模大多为150亿-500亿元,产值总规模达4250亿元。
南通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推进机制。16条产业链均组建工作专班,由挂钩市领导任“链长”,确定了一位产业链首席专家,明确了一个产业链专业化智库单位,梳理出一批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图、区域分布图、重大项目图、产品品牌图。16条优势产业链图谱勾画出“南通质造”版图。
聚力补链强链创链
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中国首制2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全国第一艘极地探险邮轮……一大批国际国内“首制船型”从南通启航,半潜式平台、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钻井平台等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研发。船舶海工产业是南通的地标性产业,今年产业规模预计跨过千亿门槛,其中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链规模约为300亿元。
中国首制2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
“补链、强链、创链,我市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培育工作成效明显。”南通市制造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工信局局长曹海锋介绍,今年上半年,产业链群287家企业实现应税销售1553亿元,同比增长34.3%,实现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35.1%。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核心技术加快应用,赋能家纺、电子、化工等产业固链强链,提升发展。
在南通国际家纺园区,由南通市工信局和园区共同推进的“大数据+赋能家纺产业发展”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该项目已确定了首席专家、支撑机构、智库单位和一批试点企业,制定了《南通市“大数据+”赋能家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将重点推动成立一个家纺大数据创新中心、建立一个家纺产业大数据供应链平台、打造一批家纺产业标杆工厂和培育一个家纺直播基地。
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副主任李建峰介绍,园区将加快示范点建设,在设计端,推动建立设计共享打样中心;在生产端,推动相关家纺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在销售端,形成服务电商的实时供、销、存大数据共享平台;在供应链方面,借力纺织领域专业化平台,建设家纺供应链试点平台。
南通家纺企业集体参加国内大型展会
攻坚产业链现代化
“对标全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0条优势产业链,我市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升,一些短板亟待补齐。”曹海锋介绍,南通正以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为导向,加快产业集群培育,推动产业链升级,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进一步推动产业链群加快从“零”到“链”的突破和从“链”到“群”的提升。
南通市工信局正组织有关专家智囊,编制《南通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初步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条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产业链的设想,推动全市产业链群实现跨越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7月28日,南通首批产业创新“揭榜挂帅”项目名单正式出炉。“揭榜挂帅”是一种以科研成果来兑现科研经费的投入体制,今年,南通在全省率先实施这一制度,面向全市16个优势产业链,把需要攻坚的“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以发榜形式面向全社会揭榜招标,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揭榜挂帅”、协同攻关等新模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突破一批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瓶颈制约。首批上榜项目共11个,悬赏总额达5720万元。
“揭榜挂帅”发榜项目现场答辩
据悉,下一步,南通还将重点加强对新兴产业、种子产业、未来产业链群研究,明确发展重点、发展路径和发展载体,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等方式,聚力创新驱动,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特征,加强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衔接,完善精准化、系统化和个性化政策,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