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记者从民政部在南京召开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座谈会上获悉,我省已建成1.4万余张家庭养老床位。南京市根据民政部要求起草的《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规范》,有望成为全国行业标准。
把养老床位“搬”回家
建有家庭养老床位的老人家中配置了摄像头、一键呼叫器、烟雾感应器、智能床垫等十余款智能设备……在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的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间“智能屋”,养老机构可以24小时接收居家老人传递出的报警信息、监测老人生命体征。
“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的目标就是实现‘养老不离家’,让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养老机构的全方位照顾服务。”该中心负责人高庆玲介绍。家庭养老床位顺利运转的背后,有一个包括医生、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的专业服务团队,目前中心已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080张。
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介绍,凡设立家庭养老床位的老年人家庭,均对其住宅的环境设施进行“类机构”改造,使之基本“适老”。针对失能半失能服务对象生理特点,在其家中安装智能化监测系统,动态掌握老人身体和活动情况,一旦遇到紧急状况可及时处置,提供“全时化”服务。
“这真是解决大难题了,既不离开我熟悉的环境,又能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家住南京市玄武区大石桥社区的独居老人郇玉兰说。上午11点,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郇玉兰家,为老人量血压、做康复。几年前郇玉兰因为脑梗导致偏瘫,处于半失能状态。去年申请家庭养老床位后,通过适老化智能改造、定制上门服务,老人在家中不仅能得到专业医疗照护,洗衣、打扫等生活日常也有人负责。
家庭养老床位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这些家庭对康复、照护辅具的需求非常大,自己购买压力过大,租赁服务成为其刚需。“费用方面,政府补贴一点、机构让利一点、老人少出一点。”高庆玲介绍,像这样的家庭养老服务,按平均每天一小时计算,老人一个月只需支出1000多元。
化解城市养老机构“床位荒”
江苏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850.53万,老龄化比例达21.84%,位居全国第六。考虑到90%的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我省创新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把养老院“搬”进老人家中,探索了大量可操作可复制的经验。
南京于2016年在全国最早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截至目前已设置5701张,有效化解城区养老机构“床位荒”难题。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芳告诉记者,从实践来看,设置家庭养老床位可实现多方共赢:老年人养老不离家,并能较好满足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对养老服务机构来说,硬件等方面投入大大减少,一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投入是机构养老床位的1/5;在政府方面,有效缓解老城区养老床位供应相对不足的状况。
除了南京这样采取“嵌入式”家庭养老床位运作模式、让老人在不脱离家庭生活环境的前提下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江苏各地还在具体实践中,结合当地养老服务发展特点以及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摸索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模式。
无锡市新吴区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全区家庭病床统一管理,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康复治疗、卧床护理等医护服务,并衔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苏州聚焦老年人极易发生疾病和意外的夜晚时段,安排专业照护人员为有需求的老年人上门提供起居照料、饮食照料、个人卫生、临床护理、应急处置等服务,有效填补高龄、独居老人夜间照护的空白。
目前,我省已经在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淮安、镇江、泰州8个市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共建成并运营床位1.4万余张。
“江苏经验”有望写入全国标准
“近年来,江苏持续强化政策创制、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形成了南京大城市养老、太仓县域一体化养老等成功经验。”沙维伟告诉记者,2016年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全省累计有10个设区市入选试点名单,其中9个设区市获评优秀等次。
探索“江苏经验”,交出实打实的惠民成绩单。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82万家、街道日间照料中心589家、老年助餐点7000余个;完成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万余户,建成宜居社区246个;全省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线上平台全覆盖,300余万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
为了更好地支持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南京市民政部门正根据民政部要求,草拟制定《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规范》全国行业标准,预计该标准将于年内出台。省民政厅也正在研制《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设置与服务规范》,明确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标准、硬件配置、服务机构资质、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等。“这将有力促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普及推广和质量管理,更有效地满足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林莉说。
“我省编制的‘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已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列为今后5年养老服务重点工作。”沙维伟介绍,下一步,江苏将继续开新局、求突破,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江苏经验和实践、贡献江苏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