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淮安市洪泽湖畔周桥灌区,绿油油的稻田望不到尽头。连续多天无雨,种植大户朱正义从旁边的农渠往稻田里抽水,随着自动抽水机不停运转,渠水哗哗地流进稻田,滋润着正值抽穗扬花的稻子。老朱脸上扬起笑容,仿佛又看到了一个丰收年。
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水相连,俯瞰淮安广袤的农村大地,农田水利的日趋完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昔日水患频发的“洪水走廊”已成为熠熠生辉的“江淮明珠”,演绎出“天下粮仓”“淮上江南”的传奇。
灌区高产良田 闵祥峰 摄
灌区改造:旱涝保收产量高
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淮阴地区(包括今淮安市和宿迁市)排无系统、灌无设施,水旱灾害连年,农田灌溉只依靠运河东西堤上20个古老的小涵洞,其余都靠人力畜力车提灌。1949年的粮食亩产仅为76斤,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克服种种困难,治理洪水和洪涝。1956年,淮阴地区开始规划设计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自流灌区——乌沙灌区(现属于渠北灌区)。1957年春开始兴建乌沙渠首,筑乌沙干渠和支、斗、农渠,这是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引淮水灌溉的试点工程。
自此,淮阴大规模开展灌区建设,随着淮水北调、分淮入沂、江水北调等工程的兴建,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建成灌区54个。灌区的建设,加快了大面积旱改水的速度,从而促进了农业产量大幅增长,使淮安由过去吃粮靠救济,一跃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
1998 年以来,淮安市抓住国家加大对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投入的机遇,洪金、淮涟、涟东、涟西、竹络坝、渠南、周桥、清水坝等大型灌区被纳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 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运西、桥口、顺河洞、临湖、东灌区等中型灌区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建设、配套、提高和完善,农田 灌排标准不断提高,农村水环境不断改善,水管体制不断健全。全市农田水利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降渍等水利工程体系。
周桥灌区总干渠 张亚成 摄
河道疏浚:水清河畅人欢笑
河道变宽、堤岸工整,河旁的绿化带里,人们带着孩子漫步嬉戏,还有人在垂钓……日前,记者在淮安市洪泽区看到整治后的浔河,不但灌、排、蓄、引能力大大提升,并且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浔 河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是白马湖上游9条中小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去年以来,淮安市洪泽区投资近3亿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生态清淤、构建生态 浮岛、建设植物护坡、加固堤防及改造沿线穿堤建筑物等。“以前,这里是黑水河,淤积不通、杂草丛生,河面上漂浮着垃圾;如今,这里水清河畅,河里的鱼儿多 了,垂钓的人多了。”浔河管护人员韦可财说。
据 统计,淮安市7个农业县区共有县级河道176条,乡级河道1508条;村级河道2998条、村级河塘4922面。多年来,河道经久失修,行洪排涝功能衰 减、水环境恶化。淮安以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启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对淤积的农村河道进行轮浚整治,保证河道水系通畅,河面堤坡整 洁,灌溉除涝功能恢复,水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张亚成 摄
饮水安全:汩汩清水润民心
过 去,淮安市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等不达标水,直接或间接引发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为了改善广大农村群众饮用水质,淮安市1995年启动了农村 改水工程。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重要工程抓紧抓实,在计划安排、资金投入上优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督查考核,取得 了显著成效。
洪泽区备用水源地 闵祥峰 摄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9.99%,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