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新兴职业,为美好生活“加分”
2022-05-06 09:25: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1
听新闻

时代的快速发 展,让人们的就业方式不断发生着改变,种类繁多的新兴职业应运而生。整理收纳师、家庭护理员、碳排放管理员、宠物美容师……一个个不断涌现的新职业背后, 反映出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也映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文周刊聚焦3位新职业从业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职业期待,感受这些新兴 职业背后的澎湃活力。

碳排放管理员:

一笔一画,书写“双碳”梦想

今年38岁的大唐南京电厂环保管理人员、碳排放管理员郝利军,见证了平平无奇的“碳”成为明星的过程。

在 他印象里,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3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送审稿提交审 议。2016-2018年,对重点排放单位的起底摸查紧锣密鼓地展开。2020年,《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 (发电行业)》发布,随后,中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

“一 开始,我以为不过是口号喊得响,但后来发现不是。”郝利军所在的大唐南京电厂,前身可追溯至我国第一个官办电厂“金陵电灯官厂”,如今隶属于中国五大发电 集团之一中国大唐集团。预感“春江水暖”,2017年,大唐成立了碳资产公司,对自家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郝利军回想起来,感慨“那是在经验的真空地带 摸爬滚打”。从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一头扎进电厂、从事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工作的郝利军,就这么被时代浪潮推向了“碳圈”的时髦职业——他成 了厂里的一名碳排放管理员。

电厂到底排放了多少碳,管理员须做到心中有数。计算碳排放量似乎并不复杂:就拿煤这一碳排放源来说,根据第三方检测出的煤质化验报告,可得出一吨煤的含碳量;再根据每个月用了多少吨煤,结合碳的氧化率,即可算出每月燃煤所产生的碳排放。

然 而,数据的准确性是这项工作的灵魂。“煤的使用量是否准确?称重系统是否无误?盘煤记录是否清晰翔实?购煤的发票有没有妥善保管?对煤的采样是否合规?煤 炭存放过程中的损耗有无考虑?……”郝利军列出了一长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细则。碳排放管理员就像企业的管家,心里得有算盘、有账本,拎得清千头万绪,才能在 影响人类命运的碳中和时代里,守好自己的那关键一环。

2021 年3月,人社部等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新职业,负责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碳排放管理员”赫然在列。新职业甫一 发布,“需求上千万人才,如何成为碳排放管理员”即登上热搜。郝利军却忍不住给“考证大军”泼盆冷水:如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只是单纯考个证,你可能连工 作都找不着!

仅 拿煤炭取样来说,电厂每日燃烧的煤质并不相同,为了尽可能保证碳排放计算结果的客观性,工作人员需在每天三个不同时段分次取样,然后将一整个月的采样结果 送去化验。“如果没有在基层工作过、不知道这些细节,就会套公式计算,你怎么可能得到准确的结果?”从24岁进电厂工作,郝利军早就熟稔从购煤、卸煤到进 仓、烧煤、发电的一整套流程。看来,做好碳排放管理员,首先还得“不娇气”。

2021年12月31日,中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截止。据业内人士透露,江苏发电企业大部分处于盈余状态,也就是说,经过科技创新、节能减排,这些企业的实际碳排放量低于国家划定的基准值。那些盈余下来的碳排放配额,就成了企业宝贵的碳资产。

郝 利军的同事潘海涛,是大唐江苏发电有限公司的一名碳交易管理员。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像炒股,每天盯着碳行情,观察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涨跌幅……和一般 股民不同的是,他打理的是企业的碳资产,也最能直观地感受到企业降碳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潘海涛透露了一个数据:2019年至2020年两年间,该公司 盈余下来的碳排放配额,市值近亿元!

谁 能想到,有朝一日,连碳排放权都有了商品属性?踏入电厂整整20年,电力行业的今昔巨变让潘海涛感到恍然如梦——新世纪初,电力行业厂网分离,初步建立起 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2010年后,新能源加速崛起,目前,江苏正加快建设近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规划研究深远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海 岸线50公里外的远海都被纳入了风电布局;关注企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贡献的ESG绩效,近来成为企业关注的对象,“有的出口国规 定,企业用电须达到15%或20%以上的绿电份额,产品才能准许进入该国市场,这反过来又加速了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潘海涛说。

即 便是传统的火电项目,事实上也已经颠覆了“浓烟滚滚”的传统想象。“早在2015年,我们就成为全国第一批、省内第一家超低排放的电厂,做到了烧煤跟烧天 然气一样清洁。”郝利军的介绍让行外人颇感意外。近年来,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加码”,环保电价、超低排放电价等奖励措施花样迭出,火电企业纷纷 使出了节能降耗的洪荒之力,作为环保管理人员,郝利军在自嘲“黔驴技穷”的同时,也由衷地为山更青、水更绿而高兴。

去年年底,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给大唐南京发电厂发来了一封感谢信,郝利军没想到,自己竟被点名感谢。

“继 续履行好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一如既往地做好、做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上扛起绿色发展的国企担当,为建设‘美丽古都’ ‘四高城市’作出更多贡献……”收到感谢信那天,郝利军没忍住,在朋友圈写下了豪言壮语。伟大的“双碳”梦想,中国在世界面前许下的庄重诺言,正在郝利军 和同道者们的一笔一画中,变成时代命题下的中国答卷。 (记者 冯圆芳)

整理收纳师:

为家居建立空间秩序感

暮春将夏的时节, 90后徐州姑娘刘美霞的手机始终处于“爆单”状态。每天上午9点,她和团队成员会如约敲响客户家的大门,铺上垫巾,清空橱柜,开始一天的整理收纳工作。

“我已连续一周没休息了,每到换季,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今年33岁的刘美霞,毕业于南京审计学院。先前,她在江宁区的一家企业做会计,为照顾刚上小学的女儿,她从原先的单位辞了职,之后通过系统学习,成为了一名专职家居整理收纳师。

整 理收纳师到底是怎样一种职业?“整理收纳师就是全面梳理家庭的物品情况,并通过科学的收纳方式,最大化利用现有空间,让家中物品都找到一个合适的安放位 置。”刘美霞说,整理收纳一般是团队合作,其间会有两次上门服务,“第一次上门,评估家庭储物空间,做好储物用品的采购计划,之后由顾客自己采购好储物用 品,然后进行第二次上门整理收纳。”

整理过程中,刘美霞会不断地和客户沟通,“我经常询问客户两个问题:这件衣服经常穿吗?去年这个季节穿过吗?让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衣物进行‘断舍离’。如果是两个季节没有穿过的衣服,我就会劝说他们放弃。”

在 刘美霞服务的客户群体中,大多是中青年中产家庭。回忆起服务的过程,刘美霞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客户家里难以想象的“乱”,很多衣服堆得到处都是。刘美霞曾 经服务过的一家客户,别墅地下一层都是衣帽间,其中女主人的衣服占了大多数。刘美霞和其他四位收纳师奋战了三天,才最终把衣服收纳完毕。还有一位女性客 户,因为家中衣服太多,只能胡乱堆放在一起,“在我们的建议下,她采购了一些储物用品,仅衣架和收纳箱子,就花费了一万多元。”

2021年1月,整理收纳师正式成为了人社部认证的新职业之一,随后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1中国整理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接受过职业整理收纳师培训的总人数超过18000人,2020年—2021年全国新增职业整理收纳师9800余人。

“但 大众对于这个行业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打扫卫生、叠叠衣服的印象上。”刘美霞曾经服务过一位家住南京草场门的客户,一家五口人住在120平方米的房子里,餐 桌、餐椅、沙发、飘窗、床上的物品堆积如山,“真是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而当刘美霞上门服务时,家里老人却表现出抵制的态度,认为“不就是打扫一下家里 卫生吗?犯得着花钱请人来做吗?”但在最后,看到家中从原来的混乱无序变为井井有条,老人的脸上露出惊喜和感激之情,临走时,老人握着刘美霞的手说:“太 厉害了,原来我们家还能收拾得这么干净!果然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整理收纳师和传统家政服务完全不同,传统家政以清洁为主,整理收纳师则是全面梳理家居物品,合理安排已有的空间,重建家庭的生活秩序。”刘美霞坦言,干整理收纳师这一行,挣的是辛苦钱,一天七八个小时忙碌下来,有时候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这 一行需要细心、耐心,有时候收拾一个双人衣柜要七八个小时。曾经有客户向我们提出质疑,就这么一个衣柜,为什么要花费这么长时间?”刘美霞解释说,整理收 纳并非大家眼中“叠叠衣服”那么简单,从业者还要学会空间诊断,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设计能力。衣服不但分季节、质地叠放,还要根据色彩学,把颜色搭配和谐 的衣服,叠放在一起,方便拿取。

生 活在物质丰盈的时代,国内电商平台和快递物流行业的发达,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实现“买买买”的愿望。但久而久之,房子里堆满了各种不必要的东西。刘美霞遇 到的客户中,大多喜欢无意识地囤积物品,“我曾经服务过一名收入不菲的女性白领,看到打折的衣服、鞋子,即便明明不需要,也控制不住地要买。更要命的是, 她还不喜欢处理旧物,家里旧衣服、旧鞋子堆满了衣帽间,可就是舍不得扔掉,感觉每件衣服都投注了自己的感情。”她感慨道:“现在大城市房价这么贵,但很多 人却用来堆放杂物,实在是可惜。”

在刘美霞看来,整理收纳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客户“断舍离”,而应当从源头上控制无用物品的购入,“我们应当控制好购物欲,克制自己买买买的冲动,理性消费。”进入整理行业之后,刘美霞自身也过上了一种极简生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乱买乱囤。

这 些年,刘美霞感受到,人们对于专业整理的需求正在逐渐提高,而线下口碑积累更是为他们赢得了不少回头客。“很多客户对秩序感的空间产生了依赖,每次到了换 季时节,就会请我们去维护一次。”刘美霞说,现在做整理收纳师,已经实现月入过万。“我们服务分旺季和淡季,像换季时节,服务需求较大,收入就多一些,淡 季则收入减少,主要服务一些搬家的客户。”

“每 次看到杂乱的房间经过我们的双手变得整洁有序,真的是神清气爽,也非常有成就感。当顾客相信我们的专业,给予我们肯定,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 价值感。”刘美霞相信,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专业的整理收纳服务会越来越得到市场的青睐,未来她希望,这个行业会有统一的资格认证和规范标 准出炉,“希望这个职业可以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给更多人带来一个完美的居住空间。”(记者 王慧)

家庭护理员:

既像是家政,又像是家人

早上6:30,孙海琴就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前往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东阳社区附近的老人家里,直到晚上6点左右下班回家。如果老人需要,吃完晚饭,她还要继续上岗。

孙海琴今年38岁,是“小江家护”的一位家庭护理员。3年前,江宁区打造了“小江家护”居家上门照护服务品牌,整合了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上门照护的服务需求,区政府每年投入3000万元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将购买服务对象扩大到辖区内所有80周岁以上老人。

“家 庭护理员既像是医护,又像是家政,更像是家人。”孙海琴平均每天需要服务约9位80岁以上的老人,每次上门服务1个小时。她记得之前一位客户,是位92岁 的瘫痪奶奶,孙海琴隔天就会去一次,给老人擦擦身体,陪她聊聊天。3年多陪伴下来,一见不着“小孙”,老人就会着急。“有时候我一走,她会哭着说‘小孙, 别走’。有时候奶奶还会打电话给我,问:‘小孙,你什么时候来啊?’‘后天!’‘后天?’‘嗯,后天!’‘好的好的,你一定要来啊!’”

孙 海琴一年大概需要照顾90多位老人,每个老人需要服务的次数不定。“有时候老人盼着你来,我还在路上,他们就已在家门口等着了。”疫情之下,她和同事的工 作暂停了40天,有多位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打电话给她,希望她帮忙理发。“只要条件允许,经过规定的健康检测,我们都会义务上门理发,还给老人们送些吃 的。”孙海琴说。

陪 伴是家庭护理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小江家护”机构改革后,孙海琴专门负责80岁以上老人的护理工作,她曾经照顾过的庞爷爷转为另一位负责私人照护的同事照 顾,结果庞爷爷接连给民政部门打电话,要求换回小孙。“其实并不是同事和我在业务能力上有什么不同,而是爷爷习惯我了。后来还是换我过去了,我给爷爷剪头 发,他很开心,剪好后让我坐下,不让我做别的事,还在电视上放《花木兰》给我看,其实也是把我当成自家小孩了。”

和 老人聊些什么呢?有的老人喜欢唠叨一些平常事、身边人;有的老人喜欢娓娓道来自己的往事;有的老人还会作为长辈关心嘱咐;有的老人则在聊天中透露自己的焦 虑和不安——比起看似多样纷繁的护理业务,陪伴老人除了聊天、逗乐,还有必要的开导。一千个老人,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孙海琴 学会观察和倾听老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产生信任感。

聊 天里透露的焦虑和不安,也反映出当下一部分老人的现状与精神状态。做了3年多的家庭护理员,孙海琴真切觉得,比起护理老人的身体,对于精神的护理更不能忽 视,“特别是一些空巢和独居老人,真的很需要陪伴。”独居且患有心理疾病的张奶奶年过80,是孙海琴最放心不下的老人之一。老人较为敏感,经常谈到子女让 她不开心的事,一起出去散步,还会喊肚子痛。“我摸了摸肚子,又简单给她刮了刮痧,她就说‘我好了,你看我手都热了’。我后来发现,其实她的难受是一种心 理作用,只要谈到不开心的事,就会肚子疼。”张奶奶总会和她说,“小孙你不要把我丢下。”每每老人说这类话,孙海琴总是格外触动。近年来,随着空巢、独居 老人增加,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针对性强、陪伴性强且专业的养老服务,家庭护理员成了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

去 年的一天,她负责照顾的85岁的张奶奶突然胃疼,老人性格执拗不肯去医院。孙海琴联系老人的儿子,儿子繁忙无法赶过来,她只好先去医院为老人买药,服药 后,老人仍未见好转。“我给她儿子又打了电话,好在她儿子赶了过来,带她去医院,结果一查胆囊出了问题,所幸问题不大,及时得到了治疗。”后来张奶奶痊 愈,十分感谢她,“要不是你,我命可能都没了。”这次经历,让她再次意识到,对于很多独居老人来讲,家庭护理员职业存在的必要性。

3 年前,还在江宁承包藕田的孙海琴得知“小江家护”招募家庭护理员,便决定报名,在参加一系列培训之后,拿到了养老护理员专项能力证书。她清楚地记 得,2017年年底,她第一次去“小江家护”开会的时候,只有十几位护理员,如今“小江家护”已经有200多位家庭护理员。让她和同事感到欣喜的是,这几 年,家庭护理员这个队伍中逐渐出现了年轻的面孔。“记得我刚来的时候35岁,几乎是同事中最年轻的,大多数都是50岁以上的中年人。而现在,比我年轻的有 不少,甚至还有一些男孩子也加入了家庭护理员的队伍。”孙海琴说。

骑 着电瓶车,手里拿着一张打印好的表格上岗出发,孙海琴喜爱这样一份给人爱也获得爱的工作。她的邻居、76岁独居的牛爷爷身体康健,只是希望她能来陪他聊聊 天,“你晚点来不要紧,我看到你和孩子就很开心。”——孙海琴带着两个女儿,工作早出晚归,牛爷爷经常欢迎孩子们到他家去玩。牛爷爷是她照顾的老人,更是 守望相助的好邻居。“比起计较工作时长、赚多少钱,相处下来的感情、互相的帮助和治愈,才是做这一行最有价值的收获。”孙海琴说,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放下刻板印象,加入到家庭护理员的队伍中来。(记者 姚依依)

标签:
责编:梅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