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稳中加固”,这是江苏税务部门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对今年上半年江苏经济运行态势的概括。新增市场主体65.4万户、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 32.2%,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4%……上半年一组组亮眼的税收数据不仅意味着江苏经济活力澎湃,更折射出江苏在高质量发展道 路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理念。
新增65.4万户!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经济回暖向好的信号,最先传导至市场主体。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涉税市场主体65.4万户,同比增长34.1%,与2019年同期相比两年平均增长25.1%。企业家信心指数保持在高位运行,二季度达到136.2,同比上升21.2个点。
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地方经济发展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的感受最为直观。眼下,在徐州,总投资55亿元的驭芯传感器及光纤激光器项目 正在加速建设中。“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江苏驭芯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世凯表示,企业开办期间,税务部门推出 的包括“新办套餐一次办理、一张‘二维码’一次性告知、一次税收知识培训、一键通答所有税费业务、日常办税最多跑一次、一厅通办所有涉税业务、一名税收管 家全程辅导服务”7个方面内容的“办税e路通”套餐服务,让企业很安心、很暖心,也更加强了企业致力推动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
在连云港,美事通连云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同样被税务部门的“热情”打动。自今年4月份落户以来,当地税务部门主动靠前,通过新办企业综合套餐、涉税事项 “云端办理”等举措,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税务部门的服务热情,对在江苏创业、兴业 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江苏税务部门深入推进税收营商环境“最佳体验区”建设,打好“放管服”组合拳,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从审批权力清单化管理,到各项税收优惠政 策高效落实;从大数据支撑,到“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从简化优化办税流程,到“江苏智慧税务”建设……随着一系列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的改革措施渐次落 地,税收服务管理效能明显提升,改革成果叠加效应充分彰显。
增长32.2%!“江苏制造”动能强劲
全省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32.2%,两年平均增幅12.6%,其中全省制造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32.4%,两年平均增长12.7%……江苏作为全国规模 最大的制造业集群,生产经营不断向好。而在这背后,发展的强劲韧性来自一个个制造企业、一条条产业链的创新跃升和加速集聚。
“我们跑出的是奥特维的速度,更是江苏创新发展的速度。”作为光伏和锂电行业专业领域知名的自动化装备制造企业,无锡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开办到 2020年科创板上市仅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已获授权专利7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66项,软件产品50项。公司党委 书记、行政总监刘汉堂说:“上市以来,公司持续享受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合计超过7000多 万元。”
奥特维的成功,只是苏企高擎“创新引领”大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还有很多像奥特维这样的企业致力于科技研发、创新发展,保障了全省工业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建设世界级医药产业特色园区,连云港“中华药港”的步伐从未停歇。这里不仅涌现出恒瑞、豪森、天晴等行业“翘楚”,而且实现了全产业链跨越式发展。税费优 惠直达快享则是这发展背后的“助推器”。记者从连云港市开发区管委会获悉,2020年,园区内医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减 税降费利好就达10亿元。今年1-7月,开发区医药产业实现产值351.67亿元。
增幅55.4%!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矢志不渝地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是江苏创新发展的时代路径。近年来,江苏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狠抓产 业转型升级,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蜕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4%,两年平均 增长28.9%。
“环保税法实施、环保设备投资抵免等税费优惠,加快了公司由‘被动减排’向‘主动治污’迈进的步伐。” 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吴汉存表示,在税收政策激励下,集团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创新“三废”处理技术,累计投入4.37亿元,仅环保设备投资就 抵免1764万元。同2018年相比,企业2020年二氧化硫排放减少0.94吨,烟气(颗粒物)减少0.63吨。环保上的投入也使得企业的产品更加具有 核心竞争力。近三年来,公司累计实现销售36.76亿元,呈持续上升趋势。
在绿色税制正向激励作用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正成为越来越多江苏企业的共识。高质量发展中的江苏,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秀美江苏的“高颜值”推动经济发展的“高产值”。
通讯员 苏 穗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