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罕见的连绵阴雨给秋收带来挑战,田里的粮食大多靠“抢”。据江苏全省农情调度,截至11月11日,全省秋粮收获4053.2万亩、进度约90%,比上年同期快142.1万亩、快3%。
“1万多亩地,以前要半个月才能收完,今年却只有七八天的时间。”11月6日,赶在新一轮阴雨来临前,盐城射阳县为民农机合作社23台农机开足马力田间驰骋,
这个秋天,像徐鹏一样急于“抢收”的人不少。“抢丰收”后如何“谋未来”?连日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江苏多地种粮大户和农业专家,聆听他们关于这场“风雨”的心声。
与天争时,打好抢收“主动仗”
阴雨在9月底就有了连绵的迹象。
“10月3号开始收玉米的,用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收完玉米就开始收水稻了,机器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徐鹏负责的合作社今年种植了近1000亩玉米、14000多亩水稻。眼看迟迟等不来连续晴好天气,10月上旬,徐鹏果断购置了5台新的联合收割机。
“时间太紧了,只能趁不下雨的时候把农机全部都派上场去收。”徐鹏算了一下,今年的秋收时间只有七八天,相当于往年的一半。时间缩短,意味着农机需求数量增多。加上土黏重,一般的轮式收割机难以进地,玉米抢收更显艰难。
“由于担心玉米的穗发芽和穗腐病等问题,大部分散户通过人工掰玉米、肩扛玉米的方式运出田间。”前一段时间,江苏省农科院亚夫科技特派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实验站站长孔令杰赴江苏淮北地区调研时,看到农户穿着胶鞋在玉米田里劳作。
小农仙黑玉米品牌创始人张书喜也是其中之一。今年10月,他在徐州铜山区承包的1000多亩玉米,几乎全是一袋袋扛出来的。“我种的是鲜食玉米,不能等,只能抢收,那时候天气非常差,找临时工至少得给150元/天、160元/天,人家才愿意干。”张书喜说,以往,一台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一天可以收割30多亩,而今年,一个工人一天也很难收完一亩地。
极端天气面前,农机保障对秋收影响更为明显。江苏是农机制造和使用大省,2024年全省农机总动力5231万千瓦,其中联合收割机16.7万台,占全国9.9%;粮食烘干机3.7万台,占全国23%。如此多的农机在今年这场秋雨面前为何仍显得“不够用”?
“地块较湿适合用履带式收割机,而在种植玉米较多的淮北地区,履带式收割机不多,轮式收割机下地,会压出很深的车辙,形成一个个水坑。”孔令杰表示,尽管江苏总体农机较多,但分布并不均衡。
徐鹏认为,总体数量多并不等于秋收时机械够用。“收割机一般都是跨区作业的,从北向南一路收,很多收割机不能一下子回来。”
合作社里,一位有着40年种地经验的“老把式”告诉徐鹏,今秋的连绵阴雨堪称“40年一遇”。他估计,随着今后极端天气愈加频发,或许秋收有效时间将缩短至一周左右。“今后可能需要更多的设备,如果没有足够的机械抢收抢种,最后耽误了麦子的种植,明年麦子会减产,然后就形成恶性循环了。”
在孔令杰看来,收割只是第一步,储存是更大的难题。没有晴好天气,收回来的玉米无处晾晒,极易发霉。“玉米霉变后会不能食用,也不能加工饲料,所以价格很低。”在淮北地区的农村,他看到农户们通过垒晾晒台、搭塑料棚等方式给玉米“透气”。“农户们都在‘各显神通’,但雨水实在太多,空气湿度太大。”
向地要粮,筑牢稳产“压舱石”
不论是持续阴雨还是干旱,极端天气都考验着一块田的韧性。
张家港乐余镇种植户王卡承包的800亩地,是一片韧劲颇足的高标准农田。11月7日,王卡种植的800多亩南粳46收割结束,平均亩产超过1200斤,经检测,出米率高达72%。“田里沟渠设施完善,排水很方便,10月份的雨对收成没什么影响。”
王卡的丰收不是个例。乐余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乐余镇5.5万亩的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近4.17万亩。截至11月7日,全镇秋收进度超过70%。据预测,全镇水稻产量普遍高于去年。
在人多地少的江苏,高标准农田是稳产增产的基石。江苏各地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去年投入89亿元资金建成的298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投入使用,至此,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1万亩,占比高达82%。
农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不等于田间管理可以“粗放”。去年,由于施肥、烤田等田间管理做得不够好,加上台风来袭,王卡的水稻出现了大片倒伏。“今年我都是按王教授指导的,根据‘水韵苏米’的技术规范来管理的。”他口中的王教授是曾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的“南粳之父”王才林。
“前期烤田到位、开沟做得好的话,下点小雨对水稻没什么影响,下大雨也能很快排掉,如果烤田没做好,水稻基部节间变长,根系不发达,容易贴地倒。”王才林当前担任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秋粮生产、收获期间赴多地进行调研,他发现,今年江苏水稻收成总体高于去年,尤其是南粳46等晚粳稻,预估亩产1200斤至1400斤。
除了烤田,播种方式也会影响水稻倒伏。徐鹏所在的射阳县为民农机合作社,今年没有出现大片倒伏,且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他认为与机插秧的播种方式有关。
王才林认为,极端天气情况下,直播的秧苗较机插的秧苗更易出现倒伏。“总的来说,直播的不如机插的,因为秧苗的素质、生长期不同,而且直播的秧苗相对较密,根系扎得浅。在今年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管理技术,烤田不到位,就容易倒伏。”
玉米的产量也与田间管理有关。徐州睢宁县种植户李兆虎今年承包了50亩地,平均每亩地收获950多斤玉米、170多斤大豆,分别比去年增产300斤、10斤,他把功劳归于“管理到位”。“我的地早期开沟了,墒情好,苗长得好,后期下雨排水也比较好,田没有被淹。”
孔令杰表示,开沟对玉米的苗期长势和收获都十分有利,若开好沟,即便后期阴雨,也只是推迟收获进度。“今年玉米苗期降水量适宜,未出现渍涝灾害,墒情适宜群体质量好,苗长得好;但有的农户认为玉米是旱地作物,不用开沟,那一旦遇到旱涝急转,造成苗期渍涝灾害,即使后期恢复,产量水平也是极低。”
千方百计,织密防灾“安全网”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秋粮占江苏全年粮食产量的六成以上,是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的关键。这场“秋雨”再次提醒我们,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极端气候难以预估,且愈加频发。
今后,农业生产该如何应对?
“天不忙帮人努力。”种了40多年地的李兆虎多次提及这句话,来年,他打算继续选择高产抗倒伏的玉米品种黄金粮MY73,并做好开墒和水肥管理,“争取把自己能做的、该做的都做到”。
孔令杰注意到,近几年,夏玉米播种期常出现极端干旱天气,且会在梅雨季节出现旱涝急转,他建议各地尤其是苏北地区应持续推荐玉米开沟防涝减灾技术的应用。针对今年部分农户的玉米穗腐问题,孔令杰建议农户选择抗倒伏、苞叶长、抗穗腐的高产的品种,“尤其是德单123R、明天695D、农大778D等抗虫品种,通过防虫,进一步降低虫子钻蛀造成的茎折和穗腐风险,晚些收获也不受影响”。
江苏是水稻种植大省,也是水稻科技大省,育种和栽培水平均为全国首位。近年来,王才林团队正聚焦极端天气应对不断优化“水韵苏米”水稻种植技术。“今后,高温等极端天气将常态化,所以一定要选好品种、烤好田、开好沟,如果烤田不到位,没有开沟,成熟期水来了排不掉,稻谷就容易泡在水里发芽。”
王卡所在的乐余镇东兴村有600亩“水韵苏米”核心方,其中他承包的田有300多亩。“幸好听了王教授的指导,我的田烤得很好,不然今年要吃大亏。”王卡打算今后继续严格按照“水韵苏米”种植技术规范来管理水稻,稳住稻米品质并努力增产。
有效防灾减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努力。10月以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抢收抢种工作,并对外公布了全省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信息表和全省应急产地烘干中心(点)信息表。采访中,多地农业农村部门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场雨来得太出乎意料,今后应当更在去做好应急预案,及时协调充足的农机设备,指导农民科学收种。
烘干,也是一道摆在面前的一道题。据了解,全省粮食烘干服务主体包括农业部门建设的6100多处产后烘干设施,粮食部门认定的220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以及零散的种粮大户提供的烘干服务。然而即便如此多的供给在今年极端天气面前依然略显不足。对此,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李德表示,正在和国家、省财政协调,希望能够把装备提档升级,更好地提高烘干能力,解决烘干难、卖粮难问题。
粮食生产,压茬推进。随着秋收落下大幕,秋种成为牵动人心的大事。
“种地的人要朝前看,现在我已经不去想秋收了,做好秋种才要紧。”眼下,徐鹏正一边扫尾秋收一边开墒,他说,想抢在新一轮降雨前给收割完的地块全部开好墒,确保雨停水干,便于播种。“我们理想的情况是能抢在这个月十七八号之前把所有的地块全部种完。”他希望,明年的麦子能有个好收成、卖上好价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苑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