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作为“生命之源、食物之基”,土壤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11月5日-8日,第四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绿色低碳修复 净土洁食安居”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学会、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汇聚了国内土壤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管理部门的领导,650余名与会代表通过学术报告、专题研讨和产品展览等形式,共同探讨土壤污染治理与风险管控的前沿技术与产业路径。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华伟在致辞中表示,大会致力于汇聚土壤科学领域的智慧与力量,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创新。期待通过这一高端平台,与会专家能够深入切磋研讨,碰撞思想火花,为提升我国土壤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言献策。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总工程师王文杰、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明事等嘉宾也分别致辞,共同为大会拉开序幕。
大会的主旨报告环节精彩纷呈。煤矿区土壤的问题与科学目标、煤矿区土壤复垦的内容与方法、复垦土壤质量演变与修复关键技术、复垦土壤修复目标-土壤健康进展与展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以《煤矿区复垦土壤修复关键技术与展望》为题,分享了矿区生态修复领域的前沿见解与实践思考。清华大学李广贺教授、浙江大学杨坤教授等业内权威专家,围绕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场地修复技术创新发展等核心议题,分享最新研究进展,赢得现场广泛共鸣。
作为集学术交流与产业展示于一体的行业盛会,本届大会的展会现场异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家企业集体参展,集中展示土壤修复领域的创新技术与拳头产品。佳谱仪器(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销售、服务为一体,拥有多项自主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展台上,一个血压计大小的蓝色盒子吸引了不少人关注。“这是我们的便携式生物毒性分析仪,用于测试水中是否有有毒物质,专门用于现场、野外等快速测定水体综合毒性,操作非常简便,已经在多个生态环境以及应急项目上使用”,佳谱仪器工作人员介绍。
展会不仅是新设备、新技术的静态展示阵地,更是动态的产学研用融合对接平台。多家企业现场发布低碳修复技术路径,涵盖修复材料及智能监测系统,全面呈现绿色修复技术从理论到应用的快速转化趋势。
紧扣“双碳”目标,绿色低碳是本届大会的核心关键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正通过技术创新,着力降低修复能耗,发展生态友好型材料与工艺。同时,政策标准体系也在同步完善,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双管齐下共同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吴龙华研究员告诉记者。
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是国家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大需求。今年,大会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材料开发、装备研造、工程应用、产业发展、政策管理、AI赋能等角度,设置了18个专题,另外还设置了研究生论坛。记者注意到,18个专题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和产业路径,具体议题包括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时空演变、模拟模型与信息集成,土壤污染物毒性毒理、风险评估、损害鉴定与基准标准,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管控与修复,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与监管,农田土壤污染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等,给业界带来诸多启发。
第四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与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土壤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净土、洁食、安居”目标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助力打好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与净土攻坚战,加快提升国家土壤修复与风险管控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已分别于2018年、2021年和2023年在南京顺利主办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大会期间,进行了70余场学术研讨及产品展览活动,来自政、产、学、研、用(企业)的参会人员累计近5000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