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新观察︱“储”力前行,“超级充电宝”为江苏发展蓄“能”
2025-10-09 16:0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徐春晖  
1

风起,光至,电来。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风光”资源后来居上,成为电源装机的增长主力。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带来一个现实挑战:“看天吃饭”,安全稳定性不足。

如何高效、安全、稳定地利用这些绿色电力?

答案就藏在一排排储能柜、一个个储能罐里。新型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

江苏作为制造大省、用能大省、能源小省,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对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至关重要。目前,江苏新型储能产业链完备、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总装机超过760万千瓦,全国第四。一个个“超级充电宝”正成为江苏能源脉搏最强劲的“调节器”,以“毫秒级”响应电力系统调节需求。

技术多元布局,产业“百花齐放”

9月18日,江苏靖江泰富新能源—靖江特殊钢120MW/240MWh用户侧储能电站正式并网运行。这是全国钢铁行业最大构网型用户侧储能项目,存储电量能满足约2.5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据测算,该储能电站每年可新增绿电消纳1.6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15万吨。这也标志着又一家传统钢铁巨头向“近零碳”转型迈进。

近年来,像这样巨型“充电宝”接连落地江苏,新型储能产业化步伐不断加速。谈起江苏产业规模为何能稳居全国首位,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会长朱俊鹏指出,供需两端均有强劲支撑:制造端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应用端用电需求旺盛、装机增长迅速。

目前,江苏已汇聚新型储能重点企业170余家,开票销售额达2283.6亿元,储能电池产量80GWh,约占全国1/3,形成了从上游材料、元器件到中游电芯、系统集成,再到下游应用、回收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江苏新增电网侧项目48个、容量528万千瓦,总装机达761.6千瓦。2025年7月6日晚用电高峰时段,江苏完成全国最大规模新型储能的集中调用,全省93座新型储能电站集中放电,最大放电功率突破714万千瓦。

在技术路线上,江苏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锂电池为首的电化学储能仍是主流,以超750万千瓦、占比98.5%的数据位列全国首位。除此之外,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正成为现实,可靠、耐久且环境友好的长时储能方式正以多种创意形式落子布局。

在南通如东,海风与盐雾间,一栋148米高的巨型“魔方”格外显眼,楼内智能“电梯”上下升降,运送着重达25吨的重力块。全国首个100MWh的重力储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调试。

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力储能主要原理是重力块被升至高空,将新能源产生的富余电能存储为重力势能,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再下放重力块,用重力做功“放电”。全部建成后,项目预计4小时可发电10万千瓦时。

地上有“重力魔方”,地下有“空气银行”。在淮安蒋南矿区,98万立方米废弃盐穴变身“储能宝库”。作为江苏省首个“30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项目首次采用了高温熔融盐+热水的储热方式,全过程无燃烧、无排放。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存”、如何“取”?淮安盐穴压气储能发电项目负责人表示,用电低谷时,富余电力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注入地下盐穴储存;用电高峰时,再释放高压空气,经加热后推动膨胀机做功发电,可以起到“变废为宝”“削峰填谷”的作用。“今年7月份,1号机组顺利并网发电,2号机正在建设过程中,计划年内全部投产。”投产后,年预计发电量可达7.92亿千瓦时,为60万户普通家庭提供一年的用电量。

“没有一种储能技术能包打天下,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朱俊鹏表示,“十五五”时期,江苏重点突破各类储能性能、储能系统关键设备与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比如鼓励发展高安全、长时锂离子电池储能,宽温域、长时、高安全性的钠离子电池储能,高性能低成本液流电池储能、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和混合储能技术等。”

创新生态协同,引领产业未来

新型储能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江苏能源“发、储、送、用”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其核心动力源于持续澎湃的创新活力。截至2025年6月,江苏新型储能发明专利申请近6万件,全国占比14%,授权超2万件,全国占比13.5%。

——在高校科研方面,江苏省依托雄厚的学术实力,在前沿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成功设计出弹性固态电解质,实现了在零外加压力条件下固态电池的稳定运行,破解行业痛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出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密度超国际同期水平,推动介电储能迈上新台阶;东南大学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更大尺度的能源系统,实现发电经济性、低碳性与用户满意度的协同优化。

——在创新平台平面,江苏构建起“国家级—省级—企业级”协同的平台体系,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卡脖子”难题,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搭建了关键桥梁。

走进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力储能研究团队正在进行分布式光储一体化系统研发交流讨论。“新型电力系统灵活,响应快,很多场景结合需求和自身能力实时动态调整功率,调整充放电的状态。为此,我们开发了多场景储能适用性决策模型,可以开展多场景的独立评价和综合评价,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应用安全性、经济性。”团队负责人、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叶季蕾介绍。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已经与华能江苏综合能源公司建立了“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这也是智慧能源领域中江苏首家校企联合实验室,将为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创新产品方面,江苏涌现出一系列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品,不断擦亮“江苏智造”的品牌。

中创新航研发的314Ah储能电芯循环寿命超15000次,刷新世界储能电芯技术新高度;南瑞继保凭构网型储能技术领航新型电力系统“蓝海”,储能系统转换效率超86%;中科海钠推出的大容量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超180Wh/kg、循环寿命超6000次,入选国家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从基础研究到平台建设再到产业应用,创新之火已燃遍江苏新型储能的全链条。

政策破局立新,氢储能零碳启航

全球范围内,能源革命日益迫切,可再生能源替代趋势增强,新型储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储能是可调节性资源,是核心。没有储能,零碳园区和绿电直连都难以落地。”朱俊鹏强调,“新能源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也是政策密集型。”

2025年开局短短4个月,能源行业就迎来大变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136号文和394号文,取消新能源强制配储,明确提出2025年底前要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的目标。一套组合拳打出,标志着我国储能行业发展进入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

作为储能装机大省,江苏率先探索新型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2025年五一前夕,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关于落实国家能源局提升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能力 服务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有关要求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推出重磅的分时电价新政,推动行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当前来看,新型储能想要迈向高质量发展,仍需要破解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难点。唯有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而放眼更远的未来,未来储能还有着更多想象空间。

“未来能源体系中,储能不止是存能源的‘罐子’,氢能作为整个能源体系转化关键环节,将成为新能源产业核心增长点。”在中集中电扬州氢能总经理李杰的眼里,氢储能是能源转型的破局者,潜力无限。

眼下,电力消纳压力大,而新能源非电利用规模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不足1%。“下一个五年,绿电转换为非电的氢氨醇将是新能源发展新方向。”李杰表示。2030年,氢能装备市场的规模将突破3500亿元,电解槽年需求将达到30GW。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推动风光制氢规模化发展,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加强绿氢制输储用一体化发展布局,并重点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绿电制氢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新能源产业新增长点。

国际能源署《2025年全球氢能回顾报告》中显示,2024年全球氢能需求接近1亿吨。清洁氢能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以氢为基础的氢基能源是未来,提早抓住风口也有利于减少我们国家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能提升了能源供应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李杰说,“同时应该增强核心装备产品的多元化,从“单兵作战”向集成应用转变,提供更多的一站式解决整体方案。 ”

新华报业·交汇点记者 徐春晖

标签:
责编: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