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昆:打造“名+”标识矩阵,深化常州·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建设
2025-09-13 15:5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徐春晖,黄泽文  
1

产业名片是城市工业形象的特别彰显、产业实力的重要标识和经济影响力感召力的具体象征。2024年,常州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地标”入选2024中国最具影响力城市产业名片,明确定位为“近代百年工业名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力践行者”。

在新能源产业步入下半场之际,常州如何用好这张城市产业金名片突出重围?9月13日,在常州举办的2025国际新能源博览会开幕式现场,工信部文化中心主任何映昆发布《常州·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名+”标识矩阵》,为常州进一步提升产业名片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引领前沿,建设“科创”新能源产业高地

“现代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持久竞争力的首要来源是强大的技术创新力。”何映昆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技术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创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特征明显,创新供给到产业应用的链条更加多元。这一变化要求区域城市具备能够快速捕捉科技创新前沿、快速进行产业成果转化的能力。

何映昆指出,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是关键和核心。为了打造一个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创新生态,要紧盯全球科技和产业前沿,有效政府和有为市场联动,统筹布局和投资;要以文化向心力和开放姿态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形成有活力的创新氛围;要体系化推进中试平台等建设,提高产业创新水平。

靠着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常州新能源在全国率先打造“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五个环节为主体的产业生态闭环,成功构建起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今年以来,常州新能源产业优势不断巩固、发展质态持续向好,1—7月,常州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完成产值5077亿元,同比增长4.3%。

何映昆表示,面对下半程“新能源产业高地”的建设,要坚持面向前沿、加大创新投入、建设创新生态,将常州打造成为新能源领域持续创新的“沃土”,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建设“科创”常州。

破除“内卷”,建设“新质”新能源产业高地

近两年,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新能源产业更是重灾区,“价格内卷”“产业链内卷”现象层出不穷。2024年以来中央多次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何映昆表示,这是解决当前经济矛盾的关键,也是一场“新供给侧改革”。“需要各地坚决贯彻落实好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相关部署,强化创新导向、强化质量标准、强化行业自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加快共建追求优质的良好生态。”

对于常州而言,如何破除新能源行业“内卷式”竞争?本次“名+”标识矩阵的发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坚持国际视角,从“竞争力、影响力、美誉度”出发,突出“科创、新质、开放”三大方向,培育构建了常州·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名+”标识矩阵。

“名+”矩阵作为产业名片的关键支撑体系,是激活产业资源要素、提升区域产业辨识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名+”标识矩阵包括3大特色名群、2大地标名园、“十佳”地标名企、“十佳”实力名品、“十佳”科技名品。

其中,名园名群是建构产业高地的核心承载。本次“名+”矩阵形成了“3+2”的名园名群标识,金坛区能源电子产业集群、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新北区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产业集群等3大特色名群聚焦特色集群发展,天合光伏产业园和理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一南一北2大龙头园区聚焦常州实力产品。

名企名品方面,天合光能、理想汽车、江苏时代、中创新航等行业龙头引领创新发展,“常州造”太阳能电池组件、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规模、技术双领先,“常州创”功率半导体芯片、智慧能源服务产品用硬核技术、先进应用创新突围。

何映昆指出,“名+”矩阵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所蕴含的动态拓展性与生态开放性,并非固定不变的要素组合,而是适配产业发展需求、持续迭代升级的品牌生态系统。

“双群联动”,建设“开放”新能源产业高地

打造产业名片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产业与城市的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何映昆表示,从城市内部来看,要根植于城市基因,推动城市产业、科技、文化等深度融合,因城施策增强城市产业内涵发展动力。从外部来看,要强调城市群和产业集群的联动。“以产业集群‘跨群融链’为牵引,促进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方面‘双群联动’,优化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

从城市群来看,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和协同配套优势突出,汇聚了全国56%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三省一市” 4小时产业圈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域。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不出常州,组装世界”的产业生态日渐形成。

以理想汽车为例,其制造基地扎根在常州,进而在长三角串联起一个硬核科技生态圈。溧阳宁德时代工厂源源不断输送5C麒麟超充电池,苏州半导体基地批量生产其自研的碳化硅功率模块,而位于上海嘉定的禾赛科技正在研发用于新一代智驾平台的激光雷达。

“常州以新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打造标志产业集群,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开放’常州,这是常州城市迈向更高、更广空间的重要支点。”何映昆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春晖 黄泽文

标签:
责编: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