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处方”,小麦吃上定制“营养餐”!
2025-03-28 19:3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苑青青,张品,王瑞枫,潘书哲  
1

“一次能飞多少亩?我家300亩田要飞几次?”

“一般要飞多高?”

“处方图咋看啊?我施肥时怎么用?”

……

3月26日下午,位于张家港市的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江宇峰家的麦田旁格外热闹。太阳底下,近20位种植大户围在一起,正目不转睛地看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王伟康手中的无人机控制屏,你一言我一语地抛出一连串问题。

“95后”王伟康是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也是南农大智慧农业科研团队的成员之一,无人机下方的这片田,正是团队刘小军教授担任指导专家的小麦无人机智慧施肥技术协同推广基地。

“大家别急,这个很简单,一架次30分钟,最多能飞60亩,高度统一设置为100米,就像在给小麦拍照,把几十张照片拼成一张‘大合影’,然后生成施肥处方图。”刘教授赶忙回应着。

不一会儿,无人机完成了“拼图”,在无人机控制屏上,一张含有肥料类型、施肥量等数据的无人机变量施肥处方图就生成了。“处方能直接发送到你们的植保无人机账号里,根据这个可以直接设定飞行路线,然后它就能定量施肥了!”

王博士话音未落,种植大户江宇峰就已经拿出了自己的无人机控制台。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飞手”,常阴沙一半以上的田他都“飞”过。在众人羡慕的目光里,江宇锋上前一步,在王博士指导下很快完成处方图的“云端”接收。

“呼~呼~呼”,一架载着尿素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向绿油油的大片麦田。

“这时候就不用管了,飞行路线是设定好的,施肥量全部根据处方图来,哪里麦子长得差,就多施点肥,哪里麦子长得好,就少施点肥。”望着空中盘旋的无人机,刘教授进一步解释。

“这个方法好,瘦的麦子多补肥,整个田都均匀了,不至于后面一片一片地倒伏了。”50多岁的种植大户江许华种了近20年地,今年承包了300多亩田,无人机施肥时,他追着刘教授边走边问,“你们下次什么时候还来?能不能也来我家田里示范?”

“别急,这个技术我们马上教给大家,下次施肥你们就可以用了,不会的随时找我们,或者找顾站长。”

得到刘教授的答复后,江许华满意地笑了。一旁的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局作物栽培站站长顾明柯接过话茬,鼓励种植户们抓紧时间请教刘教授和王博士。

这场田头的热络讨论里,产量、用肥、成本是高频词。当被问起小麦无人机智慧施肥技术的优势时,刘教授脱口而出三个词:均衡丰产、减肥增效、门槛较低。“去年我们在水稻上首次尝试该技术,徐州的种植户用了后,水稻产量增加了4.6%,氮肥使用量减少了18%。”

“而且没什么门槛,会飞无人机就行。我们设定好了一个算法模型,打开我们的云平台,用消费级无人机获取长势信息后,AI自动生成施肥处方图,‘飞手’只需要点击接收即可。”今年是智慧农业团队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小麦,刘小军教授表示,他期待今夏这片麦田能取得一个好收成。

“有你们帮忙,我们种地可太省心了!”常阴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龙竖起了大拇指。

此时,伴随着50亩麦田施肥完毕,完成任务的植保无人机稳稳落在水泥路中央,大家伙又将刘教授和王博士围在了一起。坐在田头水泥石墩上的江许华站起来,拍了拍手上尘土感慨道:“我们种地真的是笨牛,还得要他们头脑灵活的人,来带着我们农户种!”

文字:苑青青

脚本:张品

拍摄:王瑞枫 潘书哲

后期:潘书哲

标签:
责编:郑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