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发布,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当天举行专场新闻发布会,详细解读文件。新一年,江苏“三农”工作如何谋篇布局,在关键处落子?“施工图”已经亮出!
实现“八连增”后,粮食如何继续稳产增产?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共6个部分28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增强三个能力、健全三个体系”。其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被摆在了“增强三个能力”的首位。
江苏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2024年,江苏积极克服多重灾害性天气影响,全省粮食总产首次突破760亿斤,实现八连增。今年,为了在高基数上持续提升粮食产能,江苏将建好两个“高”——建好高产优质片区、建好高标准农田。
“今年,江苏将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200万亩以上,新建改造200万亩高标准农田。”江苏省委农办主任、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介绍,“我们计划把提单产作为主攻方向,集聚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加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集成推广,以片区带动全域提升,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此外,为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江苏将加力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小农户和各类主体集成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专家组和农技人员将把好用管用的技术、防灾减灾措施,推广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开展全周期精准服务指导。
端牢饭碗,不仅要紧盯粮食,还需要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新的一年,江苏将大力发展肉蛋奶、果菜鱼、菌菇藻,在更大范围、更优结构、更高水平上装满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和“鱼篓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江苏如何落地?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靠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全面贯彻中央要求,紧密结合江苏实际,把“增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撑能力”进行专章部署,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摆到更高的位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赵建国表示,今年将在四方面下功夫,即建设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造南京国家农高区等农业新质生产力主阵地、提升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着力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会上,一连串明确的年度目标任务已经列出:着力提升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等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组织实施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重点项目30项以上,建设10家左右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举办产学研合作专项对接活动15-20场,示范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100项。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给予滋养。江苏省委金融工委副书记徐洪指出,关键是要想方设法帮助破解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风险不可控等痛点难点。
“今年,我们将继续在‘创新金融服务、完善担保体系、优化金融生态’三方面精准发力,如开发‘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乡村振兴子平台’等政策性板块,上线203个包含‘苏农贷’‘小微贷’等政策性产品在内的涉农金融产品,开发一批‘门槛低、审批快’的涉农金融产品。”徐洪说。
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人口如何更好融入城市?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新增“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章节。其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江苏始终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表示,今年将结合即将开展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强化就业创业支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在城里“有活干、有学上、住得安、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乐土。“今年我省将在10个城镇化潜力县市开展县域产业导入试点,每个试点地区培育发展1到2个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我们还将在南京、苏州两市开展试点,放宽在常住地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
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李荣锦介绍,为了更好体现江苏农业农村发展所处方位和鲜明特色,省委一号文件提出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今年将在昆山市开展随迁子女教育保障试点,通过加强学位动态调整和余额调配,加大公办中小学校学位供给,计划2025年秋季学期新入学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比2023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此外,在乡村治理体系方面,省委一号文件专门对“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作出部署安排。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公永刚介绍,将推进“七大行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科学文化宣传、公序良俗培育。今年江苏将做实文艺服务基层工作,规范农村演出市场,组织“家门口赏好戏”省级巡演813场,以农民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和培育文明乡风,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新华报业记者 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