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随着天气回暖,江苏各地种植户们纷纷开启了春耕生产,为夏粮稳产打牢基础。

广袤田野上,施肥、打药、灌溉等工作有序展开,无人植保机、智能灌溉系统、激光平地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轮番上阵,共同奏响一支动人的春耕进行曲。
低空施肥,给小麦送去“营养餐”
南京浦口兰花塘的4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里,除了操作农业机械的工作人员外,几乎看不到忙碌的农民。

“我们在下雨前就开始施肥了,全部都是用的无人机,现在小麦长势很好。”种植户邵立昌告诉记者,他们从春节前就开始了相关准备,目前已经完成小麦返青施肥。
站在田头放眼望去,规整、平整的麦田上,吃了“营养餐”的麦苗随风荡漾起充满生机的绿意。
然而,浦口区小麦长势像这样的田块并没有很多。记者从浦口区农业农村局获悉,受去年秋播适期播种比例低、土壤墒情不足等影响,小麦生育进程慢于上年同期。目前,区农业农村局农技工作人员正指导各地及早抗旱保苗、抗旱促长,并加强麦田分类管理,创造足苗足蘖足穗的高产稳产基础条件。
在六合区的农田上,一架架无人植保机低空盘旋,为正值返青期的小麦洒下“能量雨”。
“今年,我们全区新引进了140台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植保无人机),并维护、检修450台植保无人机投入到小麦、油菜的机械化撒肥、施药作业中 ,目前有4250台(套)各类农机可供春耕使用。”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农业装备科科长胡宏说,六合区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农机运用,目前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5%,其中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6%。
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春耕生产插上“翅膀”。截至目前,六合区已清沟理墒45万亩次,追肥或喷施叶面肥21万亩次,春季化除4.5万亩。
精准灌溉,让干旱农田“喝足水”
今年以来,由于降雨量较少,不少地区的麦田遭遇旱情,为缓解干旱促进苗情好转,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正积极督促指导农户灌溉农田、促弱转壮。
小麦是旱田作物,灌溉用水不宜过多。如何把握用水量?智能灌溉系统是重要“法宝”。

南京浦口汤泉农场,田块渠首安装着远程灌溉闸门,闸门上分别装有大田智能灌溉控制器,犹如一个可精准调节灌溉用水量的智慧盒子。“只要手机轻轻一点,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灌溉。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灌溉用水的在线化、精准化管理。”汤泉农场农业技术员徐鸿飞介绍,这套智能化灌溉系统可以节约80%的灌溉劳动力,20%的用水和用电。
沿着长江向东,泰州兴化的麦田也正在享受植保机喷施叶面肥带来的阵阵“湿意”。
“我今年种了1000亩的小麦,最近田里特别干旱,这种情况下一般不能直接浇水,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在叶面进行大水量氮肥的喷施,来应对麦苗的缺肥缺水。”泰兴市金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兆国介绍,因无人植保机载重有限,目前田里采用的是植保机来近距离喷施水肥。
如何保证水肥比例的控制足以“解渴”?唐兆国告诉记者,他在使用智能数字系统监测的同时进行实地考察,来确定不同田块的干旱情况,因地制宜喷施水肥。他说:“种地不能全靠经验,也不能全指望智能机器,得结合着来。”
平田整地,为早稻育秧做准备
削去高地、填平洼地、调整角度……2月19日上午,盐城市射阳为民机械化插秧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基地上,北斗卫星信号发射器指引下的激光平地机正在进行激光平整作业。随着机器来回“转圈”,原本凹凸不平的田块渐渐平整起来。

“我们正在为水稻育秧做准备。这片地可以培育1万亩到12000亩地的秧苗。”盐城市射阳为民机械化插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鹏说,用激光平地机平整土地,不仅节省人力,还能让土地更加平整,便于接下来的早稻育秧。“以前可能要十几甚至二十个人,现在只要一个人开机器就行了。”
作为一家集农机作业、机具维修保养和农机农技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十分重视新型农具的运用。今年,合作社“焕新”了45台农机,目前共有120台(套)涵盖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无人植保飞机、大型喷灌机等在内的各类现代农机,覆盖农作物耕种管收全部环节
在南通,海安季和农场也早早开始了“工厂化育秧”的各项准备工作。
“去年育秧首次使用了新建成的智能育工厂,今年打算升级一下,加个输送轨道方便有轨电车运秧。”季和农场负责人刘昌明介绍,农场的育秧工厂里,所有工序通过传感器实时控制,秧盘从流转到上盘、码垛,全过程只需3个人控制操作。

铺设输送轨道后,季和农场的育秧质量和工作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有了这个轨道,下雨天也能很快运送秧苗,去年育了1万亩不到的秧苗,今年我们打算育2万亩左右的稻秧。”刘昌明说。
新华报业·交汇点 记者 苑青青 实习生 乔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