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江苏各地为什么都聚焦这个主题?
2025-02-08 16:51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秦旺  
1

“唯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才能让近者悦、远者来。”

“营商环境是淮安发展的生命线,为企业家服务就是为发展服务。”

“营商环境是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的加速器,抓招商优环境是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必答题。”

……

新年伊始,江苏各地市“新春第一会”如约而至。笔者梳理发现,无论是南京、常州这些万亿之城,还是2024年省内GDP增速最快的淮安,或是发展势头强劲的扬州、连云港、宿迁等六地,都不约而同将“新春第一会”的主题锁定“作风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旗帜鲜明地为企业发展稳预期、解难题、添信心、增动力。

为何纷纷聚焦“优化营商环境”?

有人说:拼经济,拼的就是营商环境。对不少企业而言,优质的营商环境,意味着稳定的预期,吸引力远大过补贴和优惠。对城市而言,营商环境更是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和“硬支撑”。

各地在新春第一会中纷纷将改善营商环境提上日程并非偶然。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各地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地需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地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各地需要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营商环境,以吸引和培育更多新兴产业。

以南京为例,南京作为全国GDP前十榜单的“守门员”,正面临“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形势,2024年经济总量仅比排名第11的宁波多353亿元。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南京提出,要以作风为保障,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

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在全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直言:“营商环境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唯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才能让近者悦、远者来。”

目前,南京全市经营主体超180万户。如何解决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大会动员全市上下锚定目标、鼓足干劲,以一流作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为企为民服务质效,为打好“三大关键仗”“三大攻坚仗”、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切实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省会担当。

再看淮安,2024年,淮安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9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GDP在前三年年均增长7.1%的基础上再增长7.1%、增速全省第一。

迈入2025年,淮安将“优化营商环境”定为“新春第一会”主题,更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营商环境是淮安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重中之重的行动不会变,以攻项目、优环境推进工业强市的决心不会变。”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在会上表示,“迈上新征程,淮安必须以更大力度抓好营商环境建设,坚持把‘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作为时刻看一看的尺子,以细心热心的态度、上心用心的服务,推动审批服务更高效一些、推动需求解决更精准一些、推动重商意识更强烈一些,始终让企业家在淮安发展中站C位,更好打造尊崇企业家的城市,在服务企业、促进发展的赛道上,不断创造新业绩、交出新答卷。”

面对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南京、常州、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六城纷纷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从“共性命题”到“个性解法”,各地因地制宜、因需施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企业活力。

记者为您梳理了六城具体做法↓↓↓

南京:全周期服务,瞄准“五个度”

南京连续多年以“新春第一会”聚焦营商环境和作风建设。2025年,南京提出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聚焦提升企业感受度、整体便利度、要素丰裕度、市场容新度、生态共享度“五个度”。具体措施包括:

金融赋能:构建“股、贷、债、保、担”五维服务体系,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9000亿元。

数字政务:升级“宁企通”平台,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全年计划发布新场景1000个以上,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

法治护航: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行“综合查一次”,减少企业迎检负担。

扬州:12年磨一剑,“2号文件”再升级

扬州连续12年以“新春第一会”发布优化营商环境“2号文件”,今年聚焦“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三大品牌建设。核心举措包括:

信用赋能:推进失信“无感修复”和“信易+”场景应用,力争城市信用综合指数进入全国地级市前。

数字便民:推行“刷脸办事”“一码通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长压缩至50个工作日内。

无感监测:全省首创营商环境“无感监测”系统,实现政策效果可量化、可追溯。

淮安:项目攻坚与营商生态“双轮并进”

淮安连续5年将“新春第一会”主题定为“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大会正式发布《淮安市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作为淮安5.0版营商环境集成改革的“施工图”,2025年若干措施持续巩固“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环境最优”改革成效,进一步聚焦企业和企业家需求,实施30条优化举措,做实‘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努力让来淮投资企业家“在家的感觉”更好、淮安在外企业家“回家的愿望”更强。

连云港:塑造“连心城”品牌

连云港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为抓手,推出“综合查一次”监管模式,减少多头检查对企业经营的干扰,深入落实“非禁即入”、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全面推进科学立法、规范执法、公正司法,同时升级数字化服务,打造“连心城、贴心港”品牌,重点解决制约市场主体的“卡脖子”难题。

宿迁:改革创新驱动“六全六有”

宿迁将2025年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提出打造“六全六有”营商环境,即全周期管理、全链条推动、全覆盖供给、全过程跟进、全方位保障、全身心服务,确保市场竞争有序、法治有度、政策有感、政务有效、要素有力、亲商有信。例如,通过“一揽子政策”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并探索建立企业诉求“兜底解决”机制。

常州:企业家日背后的“实体情怀”

常州虽未直接以“营商环境”命名会议,但是将今年的企业发展大会作为新春“第一会”,释放出坚定不移做强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

会上,常州拿出了力度空前的政策组合拳,出台一揽子政策,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回应企业关心关切,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推动更多惠企政策“非申即享”“直达快享”,加强绿电、算力等新型要素供给等,全力当好“店小二”“急郎中”,以一城之力度,让企业家满满当当感受到“获得感”。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政策正从“零散化”向“系统化”升级。例如,南京的“五个度”、宿迁的“六全六有”、扬州的“三城建设”,均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精细化。此外,数字化赋能成为共性趋势,如“无感监测”“刷脸办事”等。

从南京的营商环境高地到宿迁的六全六有营商环境,从扬州的企业友好型城市到连云港的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专项行动,江苏各地在新春第一会上纷纷亮出实招,展现了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当营商赢商形成共振,这片土地上的春天的故事,必将书写得更加澎湃。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孙秦旺

标签:
责编:孙秦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