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燕钰 周永金)1月6日,江阴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称:2024年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突破5000亿元!这也是江苏乃至全国第二个5000亿县级市。

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江阴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0年代规模企业独领风骚,到本世纪初“江阴板块”闻名全国……近年来,江阴的产业“王牌”越打越出彩,“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名片闪亮夺目,让江阴始终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坚实的产业基础是江阴经济增长的“底气”。“江阴区位优势明显,经济体量较大,工业基础较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域综合实力、经济发展前列,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增长惯性。”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程俊杰表示,在此基础上,江阴推动实施“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比学赶超、取长补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接续的产业动能是江阴经济增长的“士气”。近年来,江阴着力构建“345”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传统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发展。全市通过“链主”带动、科创赋能,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协同支撑作用。其中,民营企业贡献了突出力量。数据显示,江阴的民营企业孕育出60多家上市企业,稳居全国县域前列。海澜之家、扬子江船业、澄星实业、长电科技等多家领军企业在各自行业内推动了产业链的拓展,引领了全市制造业的繁荣发展。

前瞻的科创战略是江阴经济增长的“锐气”。2022年,江阴正式出台《“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通过三年时间,进一步打响“科创江阴”品牌,推动江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如今,江阴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推进智改数转步伐,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科创动能,加速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科创江阴的“高度”不断刷新,成为现代化画卷中最靓丽的图景。
实体经济是根,根深才能叶茂;科技创新为纲,纲举方能目张。今年,江阴将持续以发展为要、改革为先、民生为本、安全为基,招引落地18个10亿元以上项目,力争在100亿元以上项目取得突破,建成投用超6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新增100个无锡市级以上科创平台,奋力交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