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拥,奔竞不息。这一方热土,最初是从云台山下1.3平方公里的面积里“长”出来;一路走来,40年击鼓精进、乘势而上的足音铿锵有力,让人称叹。
1984年,连云港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同年12月,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准建设。至2023年末,较建区之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1300倍、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约620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670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约145倍......
靓丽的发展实绩背后,是连云港经开区对“产业+城市”双轮驱动的坚持,对“产业创新夯实聚合优势、几何中心建设宜居家园”总体思路的落实、落地。
40年来,连云港经开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成长,在“后发先至”的殷殷嘱托中不断奋进。在这里,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澎湃,激荡万千气象。
这片曾经的盐碱地、芦苇荡,如今成为连云港市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窗口,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金字招牌”,综合实力稳居国家级经开区前列,在连云港经济版图上留下隽永的标记。
初冬,走进连云港经开发区,当我们的问题一一得到回应和验证后,发生在这里的高质量发展“非凡答卷”悄然“解锁”:回望40年,最动人的,还是连云港经开区那颗改革创新、图强争先的初心和实干——
关键词一:产业焕“新”
在连云港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上,建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8月,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安达静®)上市,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本土自主研发重组抗IL-17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打破了同类进口药物的长期垄断局面,为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公司在国内获批上市17款1类新药、4款2类新药,绝大部分进入医保,大大降低患者负担。同时拓展自免、代谢等慢病领域,解决未获满足的临床需求,惠及更多的患者。”据恒瑞医药化学制造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建介绍,截至目前,该公司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300余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从连云港制药厂到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业,恒瑞医药围绕临床急需进行创新研发,累计研发投入超400亿元。创新之路,其心可鉴,正是连云港经开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和缩影。
当前,连云港加快建设全国“中华药港”,生物医药产业成功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统计表明,“中华药港”医药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633.2亿元,成为全市第二个有望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
走进江苏慧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TPU智能生产车间内生产线正紧锣密鼓地运转,上演着新材料产业赛道上的“速度与激情”。前不久,企业二期年产1000万平方米TPU流延大宽幅线成功试产,打破了国外大宽幅产品垄断,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具备生产1860mm宽幅的TPU材料企业,同时TPU改色膜多层共挤的挤出设计更是改色膜行业率先突破者。
“以‘汽车外衣’车膜为例,此前很长时间是由进口产品垄断,成本高不说,还受制于人。”慧智新材副总经理顾凯说,企业推出的TPU漆面保护膜具有强韧性、自清洁、自修复功能,汽车装贴后,相当于穿上了一件柔软的“铠甲”,同时具备丰富的色彩,满足车主个性化需求。目前企业紧跟5G发展的时代步伐,打造“车联网”的互联世界,为汽车显示屏提供创新结构设计及各类功能性新材料。
在连云港经开区,注重和激励像慧智新材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前沿先导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力度,成绩斐然。截至目前,诺泰生物、德源药业、中复神鹰碳纤维、华海诚科相继登陆 资本市场,全区上市企业数量上升至8家。
不止做产业的原点,更要做产业的高点。连云港经开区咬定“双千亿”产业强区目标,构建“4+N”主导产业体系,坚持向新质生产力要动力,量身定制产业规划指引、扶持政策。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共同推动“连经开”号“巨轮”破浪前行。
关键词二:创新转型
创新,一直是引领连云港经开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激励着一代代连云港经开区人敢走新路、勇攀高峰。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清洁利用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技术装备,是多学科综合、高技术集大成的战略高科技产品,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工业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08年,江苏中科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在连云港市“落户”。经过十余年精心培育,中心配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成功申报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港城注入创新动力。
作为“大国重器”,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是提升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据江苏中科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杜薇介绍,项目实施填补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空白。“得益于连云港经开区的全程赋能和保障,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施工,各试验平台正在进行系统调试,建成后将为国家燃气轮机自主攻关贡献力量。”
平台之上,万物生长。在连云港经开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大科学装置成为支撑基础创新的支柱,众多“国字号”平台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底气。不仅如此,平台作为创新“高地”,不仅汇聚各类创新资源,也成为高端人才栖息的“梧桐树”。
40年来,连云港经开区坚持创新强区、人才强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10.11%,在这里孕育全市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走出首位本土培育院士;全区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奖项11个、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个,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5项。
“不见面”服务机制全省推广,“招商提质、土地提效、项目提优”全面铺开......连云港经开区致力打造“营商环境示范区”,创新完善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将科技服务“送上门”,让政策红利“到万家”,营商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经开区前30强。在这里,一批批企业围绕“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的成长路径逐级攀高,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托起强区强国梦想。
截至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2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10家;累计获批1类新药22个,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在研新药数量超过300个。
关键词三:开放引领
开放合作,一直是国家级经开区的鲜明特质。当下,这也成为连云港经开区稳链、强链的高质量发展“法宝”。
抢抓“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的叠加优势机遇,连云港经开区全力打造“改革开放引领区”,推动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拓展。
从布局以医用无纺布制品为主的保税加工产业,开通以美国手机维修等为主的保税维修,再到以“展示+直播”打造1210跨境电商新型销售运行模式……近5年来,连云港综合保税区工业总产值由10.72亿元增长到22.61亿元,经营总收入由7.46亿元增长到36.06亿元,进出口总额由2.64亿美元增长到10.73亿美元,相关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
目前,综保区出口加工制造、保税维修及物流分拨、销售服务三大中心加快建设。一件件原装进口的日化用品、饮料食品从这里分拣、打包工作,发往国内的千家万户。今年1-9月,全区26家企业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0.28亿元,同比增长30倍,占全市比重超70%。
执握高水平开放的“航海图”,连云港综合保税区以暖心贴心的服务帮助园区企业“开疆扩土”,成为一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活力热土。综保区获批以来,非保税货物监管便利化、保税铜精矿“双备案+双准入”监管新模式等6项创成果例列入省级创新案例,复制与综合保税区相关改革试点经验39项。
面向未来,连云港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局长王远充满信心,胸有蓝图:“下一步,加速推进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项目落地,帮助更多经开区企业、连云港品牌‘扬帆出海’,力争2025年完成跨境电商出口额3亿元。”此外,聚焦先进材料、风电设备、食品添加剂等链上重点企业,培育区域特色的B2B大件+工业品产业带,通过建立企业转型培育库,2025年争取逾10家本土企业转型,并确立了纳入跨境电商统计出口额2亿元的“小目标”。
综保区开放能级还在持续加码,“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项目一期、粮食进口加工基地相继投入运营,吸引更多长三角地区资源要素“入链”。据连云港亚欧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章永介绍,项目二期将于今年年底将完成。一期投入运营以来,已形成“连云港—里海”的一站式供应链增值服务通道,广泛服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日韩等多个区域的制造企业。
全面融入长三角,强化产业转移承接和创新成果转化,成为连云港高质量打造双向开放枢纽的必由之路。对内,发起设立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与徐州综保区等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对外,以“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项目为抓手,深化高水平开放。
作为改革创新“试验田”,连云港自贸片区则积极探路金融领域改革探索。7月22日,连云港片区管委会联合中国银行连云港分行,为自贸区中小外贸企业投放了围绕“中欧班列”铁路运输单据物权化的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而这确是联合国《可转让货物单证》公约试点项目金融服务方案在全球的首发。
“此次试点成功为连云港自贸片区内某中小贸易企业提供22.57万美元汇出汇款融资支持,实现了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金融服务的探索实践。”连云港经开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综合协调局工作人员徐婉君介绍。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四十不惑,面向未来,连云港经开区在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征程中,将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持续推动“4+N”主导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经开区实践新篇章。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万晨 王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