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身边野生“邻居” 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这么上
2025-08-29 20:3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黄泽文  
1

小动物们走得多了就会形成“兽道”;凭借粪便就能分辨雌雄和动物年龄;珠颈斑鸠选择花盆当临时“产房”……8月29日下午,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带领南京市姜家园小学的学生们走进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红山动物园”),走近身边的野生动物,开启一场生态探索之旅。

从昼到夜,邂逅城市中的野生“邻居”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开学啦!”随着主播梦婷的开场,这场贯穿昼夜的生态探索之旅在红山动物园本土物种保育区正式开启。

围绕农田、湿地、丘陵三大特色,不同生态老师在城市各个“角落”解读“自然密码”。“快看!芦苇里有只獐子!”顺着惊奇的呼声循去,孩子们发现了穿梭的小型哺乳动物。

“城市里的野朋友”生态小课堂,让生态认知进一步深化。来自红山动物园的高原老师通过在园区布设的红外相机,带领同学们认识了貉、獐、狗獾等“城市野生动物邻居”,还现场演示红外相机原理,揭秘科研人员不打扰动物的保护研究方式。

“原来我们身边藏着这么多‘野生朋友’,以后再也不会把它们当成‘陌生来客’了!”一位学生的感慨,道出了“守护野生动物,不必远寻,它们就在我们身边”的深刻内涵。

当夕阳收起最后一抹余晖,活动进入最令人期待的“动物园奇妙夜”环节。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今年“生态文明第一课”品牌的创新设计,也是对“全时段生态认知”的全新探索。

黑暗中的动物园褪去了白天的热闹,呈现出另一番生机,孩子们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夜行者”。“很多动物是‘夜行者’,白天休息,夜晚活动,只有了解它们的习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专家导师的轻声讲解,让孩子们明白“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物种的多样,更是生存方式的多样。

这场夜探,不仅打破了孩子们对“黑夜”的刻板印象,更让“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深深扎根,也让生态教育的内涵愈发立体。

从课本到自然,打破生态教育空间边界

2025年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选址“网红”动物园有何深意?“我们正是看中其全国首个取消动物表演、坚持‘一切以动物为先’的生态理念。”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教育培训科负责人王莎给出答案。

红山动物园,不仅是动物的宜居家园,更是向公众传递科学生态观念的天然课堂。与传统动物园“参观场馆”的模式不同,本次活动环节设计始终围绕“发现身边野生动物”展开,引导同学们意识到了解野生动物无需远行,路边草丛、城市公园,甚至校园角落都是探索的起点。

这种“从身边发现自然”的理念,正与今年新出版的《发现身边的自然——南京校园野生动物观察手册》内容相契合。作为江苏首部校园野生动物观察手册,该书收录204种校园常见野生动物,以微观视角带领青少年从书本走进现实,探索校园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奥秘。

“城市森林大探险”环节中,大家分组走进城市森林,一边观察、记录沿途发现的动植物,一边用树枝、落叶搭建“本杰士堆”——为小型野生动物打造专属庇护所,在亲身实践中践行生态保护。

此次活动还通过生态环境部、江苏生态环境等多个平台直播,吸引了众多网友在线观看。“线下体验+线上直播”的模式,让“生态文明第一课”的影响力突破活动现场,也让“从课本到自然”的生态教育理念深入更多家庭。

从认知到行动,品牌赋能理念落地生根

如果说,“从昼到夜”是时间维度的探索,“从课本到自然”是空间维度的延伸,那么“从认知到行动”则是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的重要追求——引导更多青少年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将生态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作为南京生态教育领域的标志性品牌,“生态文明第一课”自2022年启动以来,始终以“打破课堂边界,让生态知识从课本走向自然”为目标,四年间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环境教育新路径。

近年来,南京持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连续7年组建生态文明教育公益团队,自2024年以来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公益课后服务超170课时,推动生态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今年新增《发现身边的自然》《有生命的宝石》等科普读物,为生态教育提供了优质内容支撑。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南京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第一课”“生态向学”等环境教育品牌建设,让更多人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泽文

标签:
责编:苑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