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8月29日,记者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8月初,科研人员在建邺区天保西河与双龙河低水位试验期间的日常监测中,惊喜地发现了多种以往未记录的双壳纲软体动物,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背瘤丽蚌和中国淡水蛏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鉴定,是首次在南京城市水域被发现。

“背瘤丽蚌对水质要求极高。会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扮演着‘水下清道夫’的角色。”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周艳文介绍,中国淡水蛏则是中国特有物种,体型小巧,壳薄,外形似海蛏。
“它们都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澄透明的河流或湖泊内,对水体溶氧、底质洁净度及水流状态极其敏感,是名副其实的 ‘清洁水体指示物种’。这两种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南京生物多样性记录,更直观展现了‘低水位运行’河道水域生境条件发生较大改善。”周艳文说。

现场,科研人员带来了两粒物种标本。记者观察发现,被发现的背瘤丽蚌长约6厘米,宽约4.5厘米。中国淡水蛏长约1厘米,均为科研人员在底泥打捞时发现。
南京物种库增添“新成员”,表明了生态持续向好发展,也证明了“低水位运行”试验的成功。今年3月,南京在天保西河与双龙河启动“低水位运行”试验,通过将河道水位控制在0.5米以下,利用自然光照促进底泥污染物分解,让河道自净能力得到恢复。
“监测数据显示,试验以来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溶解氧含量和微生物活性增强,河道逐步由厌氧环境向好氧环境转变,城市河流污染‘免疫力’显著提升。”建邺区水务局副局长杜鹃表示。

河道生境的持续向好,也为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仅肉眼就可看到,浅滩区域自然生长出绿油油的湿生植物,浅水区出现菱角、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小鱼苗、贝类等逐渐增多,吸引了白鹭、野鸭等鸟类栖息觅食。此外,红蜻蜓等指示物种也频繁出现。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刘琉表示,自2026年起,南京将在辖区内条件成熟的其他河道分批实施“低水位运行”模式,逐步构建覆盖全流域的生态修复网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