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遥感技术,护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2025-03-06 10:01  来源:江苏生态环境    
1

遥感技术因具备综合探测、快速识别、长时间序列监测等优势能力,成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中的“瞭望先锋”。为更精准、全面地掌握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把握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强化科技应用,创新监测手段,大力推进遥感技术与地面监测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天空地立体化监测体系协同效应,对生态环境多尺度、全方位监测,为高水平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快速筛查 让固废非法处置倾倒无所遁形

固体废弃物非法处置倾倒不仅破坏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要素,还威胁着公众健康和生态平衡,且具有隐蔽性和流动性。南京环境监测中心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识别和无人机现场核查的作业方式,对南京市某地区开展固废非法处置倾倒点位排查工作,精确、快速锁定疑似风险源,结合无人机深入现场进行实地核查。

2024年,先后排查可疑问题点位36处,现场核查确定风险源28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工作经验,让遥感成为打击固体废弃物非法处置倾倒行为的有力武器,助力提升相关环境治理成效。

全面高效 探索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规律

生态类型的动态变化深刻映射着生态系统的持续演进,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盘根错节的交互影响,是生态状况调查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前期环节。每年5至10月期间,南京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开展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各类生态类型用地的动态变化情况遥感解译工作,并同步展开野外核查,助力更为透彻、全面地洞悉南京市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为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排查 守护好每一方碧水清流

在水环境监测领域,遥感技术可突破地理限制,对无论是城市内河湖泊、流域性水体,还是交通不便、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或危险区域的水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测,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监测效率,成为治污“天眼”。“十四五”以来,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对南京市主城区109.22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进行了遥感影像初筛,共发现疑似黑臭或劣Ⅴ类水体6个,经监测核查,其中轻度黑臭水体2个、劣Ⅴ类水体1个,为高效锁定源头、开展精准治污提供可靠支持,有关工作经验形成报告在全省范围推广应用。

精准监控 有效遏制扬尘源头污染

为强化扬尘源管控,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区域影像数据的能力,实现对广阔范围内扬尘源的快速普查和监测,及时发现扬尘污染隐患,定期开展工地、裸地扬尘源以及现场核查工作,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长期闲置裸土地由于缺乏植被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极易产生扬尘,亦是大气污染的潜在源头之一,中心聚焦这类区域,运用遥感长时间序列监测技术予以持续关注与防控,有效监测扬尘源,助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居民健康。

77.png

综合分析 强化植被生产力评估

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南京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对南京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评估,结合南京市碳排放相关数据,持续开展碳收支统计分析。根据MODIS卫星遥感产品NPP数据和中国投资协会(IAC)碳排放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测算南京市2020年碳排放总量与NPP总量关系,剖析南京市面临的“碳中和”压力,为加快完善基于碳收支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低碳转型资金机制、健全碳总量控制和碳资产管理机制提供支撑。

科技演进,遥感赋能。南京环境监测中心聚焦遥感技术运用,组织推进《南京市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指数提升研究》《南京市森林公园生态效应评价》和《典型城市区域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等一系列关联科研课题项目落地,编制多篇高质量专报,高效支撑管理决策。

未来,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将深入探索运用好遥感技术,加快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增强生态、大气、地下水、新污染物等监测能力水平,为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提能增效,为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新质监测力量。

标签:
责编: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