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质改善取得突破,水质总体达到Ⅲ类,创30年来最好水平,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2月28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祖力亚提·司马义带来好消息。
当天,江苏省政府召开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前一日,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接连两天连开两会,目光都聚焦在太湖治理这一“国之大者”身上。
从实现“两个确保”,到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进一步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太湖治理这个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什么能取得标志性成果?在湖泊治理上又能提供哪些实践经验?
精准施治,紧盯上游下“绣花”功夫
“太湖治理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缩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表示,江苏按照浅湖深治、大湖永治的工作理念,在水里下“绣花”功夫,在岸上下更大功夫。
“精准”是创新性举措的关键词。
太湖上游湖西片区占江苏入湖水量的80%以上,是太湖治理的关键所在。新一轮太湖治理方案中,牢牢把握这一重点,把治理重心从“湖体”进一步向“上游”流域延伸,推动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年,上游40条重点河道总磷平均浓度0.095mg/L,同比下降4%。
在太湖上游湖面,一艘艘生态环保清淤船宛如一座座“移动工厂”,日夜作业。蓝藻打捞平台下,涡井吸藻泵正轰隆作响、有序运转。
对太湖治理来说,控藻、清淤至关重要。目前,沿湖地区已建立“挡、引、控、捞”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蓝藻打捞处置体系,健全常态化湖泛防控机制。2007年以来,全湖累计打捞蓝藻2400万吨,相当于减少湖体内的氮约1.2万吨、磷约2400吨。
“针对底泥蓄积严重的湖西部、梅梁湖、竺山湖等湖区,我们持续实施生态清淤。”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韩全林表示,2007年以来累计清淤5500万立方米,削减底泥总磷约2.4万吨,2023、2024年连续2年未发生湖泛。
此外,江苏还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太湖治理。首创“感知太湖”数智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水陆空天”一体化监控体系,构建了全国密度最高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实现按图索污、挂图作战。无锡的一体化清淤平台、常州的水环境物联控制平台、苏州的太浦河云管家等地方新技术新装备,也为科学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源头治理,在岸上下更大功夫
管好“盆里的水”,就要管好“装水的盆”。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江苏正探索出一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污染防治新路径。一张覆盖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领域的“水上”治理网正不断织密。
2024年太湖流域2万余家涉磷企业全面整治,见证了传统产业的绿色蝶变。太湖流域一路向“新”而行,正成为全省新兴产业策源地、创新发展新高地、产业集群集聚地。苏州、常州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11个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周金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聚焦重点,加快提升太湖流域创新能力,强化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优化流域产业布局。
在农业方面,江苏连续2年召开太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现场推进会,扎实推进太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玉华表示,江苏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规范粪污利用台账管理,太湖流域五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我们还加强养殖尾水治理,对16个重点县(市、区)开展养殖尾水排放的监测,太湖流域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达50万亩。”
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江苏重点实行两手抓,一边着力加强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边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成效显著。“2024年污水处理厂出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2024年新增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的面积134平方公里。”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全省47个尾水生态湿地正成为新景观,“工程水”变“生态水”,打造一方小天地。
流域共治,制度优势化为治理胜势
太湖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治理好太湖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江苏坚持全局视野,高位部署推进太湖治理,将制度优势凝聚为治理优势。在国家层面,成立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级联席会议、太湖流域多目标统筹协调调度机制、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在省级层面,不断完善调查研究、组织实施、监督保障等三方面机制,凝聚起“全省一盘棋”的治理合力。
财政资金为太湖治理提供强力保障。江苏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章江益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主要措施——创新、统筹、引导,即创新完善政策,加大相关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实施。
“除了每年继续安排省太湖治理专项资金约20亿元之外,初步统计省级资金每年超过100亿元。”章江益补充介绍,截至目前,太湖流域“环保贷”累计放贷项目239个,总投资455亿元,融资金额84亿元。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已决策投资太湖流域市县项目4个、建立子基金5个,协议投资44.6亿元,已到位资金30.6亿元。
湖泊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配合和联动协作,打好“组合拳”。长三角示范区首创省级跨界河湖“联合河长制”,苏浙沪河长办会同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地方积极培育“民间河湖长”,发挥“河小青”等志愿者服务组织作用,群策群力推动幸福河湖建设。
新华报业记者 徐春晖 王心婷